汲華杰
【摘要】水利水電工程的基礎處理技術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其在工程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的質量,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作為施工人員要對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施工加以重視,采取積極措施控制水利水電工程基礎處理施工,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對基礎處理的核心環節進行細致把控,從根本上確保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更好地促進水利水電工程實現經濟、安全、高效運行的目標。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水利水電工程的基礎施工技術。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施工技術
一、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施工特點分析
不同于一般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特殊性,涉及較多領域的專業知識,需要各部門相互協調配合才能順利落實建設項目。該工程基礎部分的施工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施工場地的環境條件復雜。水利水電工程一般建設在水庫、湖泊等水域,且大多設置在水流湍急的位置,施工質量與當地的地質水文條件、周圍環境息息相關,易受環境因素制約。例如,地基需經過特別處理后才能保證良好的穩定性與牢固性。(2)施工范圍廣。該工程是重要的利民工程,需要滿足當地的用水灌溉及發電需求,因此工程量大、工期長,涉及的基礎處理施工較多。例如大壩、水電站、進水建筑、泄水建筑等設施的基礎施工。(3)施工技術更新速度快。隨著研究力度的加大,基礎處理施工技術日新月異,工作人員應及時掌握新技術與新材料才能緊跟時代發展腳步,從而顯著提升施工質量與效率。(4)施工要求嚴格。水利水電工程結構復雜,任意一個施工細節都可能影響工程的整體質量,而且存在的施工缺陷具有隱蔽性,只能在使用階段體現,尤其是基礎部分施工。因此需嚴格把控施工質量,為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二、水利水電工程的基礎施工技術
(一)錨固技術
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存在困難的區域,水利水電工程基礎處理施工多采用錨固技術,特別是在山區,錨固技術可有效保證水利水電工程基礎處理施工的整體工程量,但在技術應用前,需對施工區域的水文、地質、地理情況進行細致了解,針對水利水電工程基礎的特點,采用適宜的錨固技術進行基礎處理,以便實現對水利水電工程基礎的固定,解決水利水電工程基礎穩定性不足和抗滑能力不強的實際問題。
(二)預應力管樁技術
在水利水電工程中,預應力管樁的應用對基礎設施的作用非常大,不但可以提升水力水電工程的整體質量,還可以縮短工期。預應力管樁可分為兩種,即先張法預應力管樁和后張法預應力管樁。這兩種預應力管樁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先張法預應力管樁采用的是預應力工藝和離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種空心細長混凝土筒體預制構件,由圓筒形的樁身、端頭板和鋼套等組成,先張法預應力管樁的承載能力強,因此,具有極強的抗彎性能,并且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對起伏層次大的地質條件有較強的適應性;后張法預應力管樁在水利水電施工中可以穿透堅硬的土層,在較大的錘擊力下也不會將基礎地基的巖石打碎,因此,在水力水電工程中具備著同等重要的作用。
(三)水泥土加固技術
水利水電工程基礎建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整個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基礎的穩定性和強度。水泥土加固技術同樣也能提高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強度和穩定性。水泥土加固技術就是灌漿法,水泥土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強度和穩定性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把水泥材料與其它相關的施工材料進行混合攪拌制成水泥漿,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注意各種材料的用量問題,然后進行充分的攪拌,這也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基礎處理施工中的重點環節,然后將其灌注到水利水電工程的基礎項目內部,等待水泥漿在基礎項目內部發生相應的反應,提高整個水利水電工程的基礎建設的強度和穩定性,這就是灌漿法。因此,如果做到對這些材料的參數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發揮灌漿法的作用,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三、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施工的質量控制
質量控制對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基礎施工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隨著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的逐漸增多,質量問題的頻頻出現已經嚴重干擾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正常使用,基本上即便是在施工作業完成以后也很難發揮其效用。所以在進行水利水電基礎施工作業時,要針對其質量問題進行嚴格的控制。從整體上綜合考慮影響質量控制的因素,對于施工環境也要有所掌握,尤其是地質情況,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施工尤其獨特的施工特點,會受到該施工區域的水位變化的影響,所以作為施工人員要有這樣的責任意識,才能從根本上做好質量控制管理工作,真正意義上使得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處于良好的發展態勢中。
總之,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要認真對待施工各個環節,特別是在水利水電工程基礎處理前,要先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采取必要措施對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基礎進行處理,從而確保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施工安全。
參考文獻
[1]侯士遠.水利水電工程基礎處理施工技術的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25):91~92.
[2]張萌,田世?,李宏偉,張蕓蕓.水處理技術中的膜分離技術探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