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
【摘要】特色小鎮是具有特色經濟產業,地方文化底蘊,具有一定旅游條件的新型鄉鎮,對于特色小鎮總體規劃注重的是產業、文化、環境、基建等各方面協調發展,加強城鄉之間的聯系,抓住發展機遇,通過對特色小鎮的建設帶動周邊輻射作用,首先做好小鎮的總體規劃工作至關重要,根據小鎮特色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高規劃管理水平,努力推動鄉鎮發展。
【關鍵詞】總體規劃;特色小鎮;規劃方法
一、規劃設計的目的
在推行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鄉鎮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是在農民創收方面還欠缺力度,因此注重鄉鎮的經濟發展能力和發展效果,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同時,各地區鄉鎮均有自己不同的風俗面貌和文化特色,甚至很多地方的美麗風景不為人知,我們發展鄉鎮也要做好對傳統的保護與開發,借此提升鄉鎮的文化氣息,也能夠將我們的地理名片更廣泛的宣傳出去。基于多方考慮的鄉鎮建設形成了特色小鎮建設理念,通過規劃把各方資源與發展優勢融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合力,為踐行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二、規劃實例分析
(一)規劃背景和原則
就紅旗鎮當前情況,現階段自上而下的發展核心是如何實現“紅旗特色小鎮建設”的要求。在鎮區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紅旗鎮面臨著三個關鍵選擇,即“產業如何選擇、空間如何利用、環境如何提升”,以提升城鎮及村莊的整體風貌建設和宜居環境為重點,圍繞特色小鎮建設的要求,著力推進“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和生態文化”四大體系建設,通過規劃的綜合引領,打造特色小鎮。
(二)產業選擇
通過農牧業產業化發展轉變“大而不強”的現狀。在實現農牧業生產集約化、機械化的基礎上,未來紅旗鎮農牧業發展應以實現產業化經營為目標,通過農牧業產業化轉型,以具備較好發展條件的農產品生產為基地,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從低端價值鏈向高端價值鏈的躍進。
紅旗鎮加大力度發展特色林果業,展開特色林果業基地建設并拓展市場,注重規模數量和提高品質效益,由開發初級加工為主向以名優特及精深加工為主的轉型,林果業的發展要在抓好四大生產基地建設的基礎上,以科技為支撐,以產業化經營為載體,用“反彈琵琶”的戰略,大力培育和發展果品加工、流通業,實現林果業的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經營,實現果業增效,農民增收。
打造鄉村旅游和農副產品加工特色鎮。依托農副產品原料豐富和緊鄰S210省道交通區位優勢,加快以古再勒葡萄旅游村、鎮區西側農產品加工產業孵化園和鎮區商業服務中心的建設,形成“一村一園一中心”,帶動2500人創業就業,力爭實現1萬人轉移到城鎮的目標,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經濟社會發展。
(三)空間利用
紅旗鎮鎮域西北部分布大量村莊,是鎮區主要居村鎮建設區和農田保護區;鎮域中部為石油開采區;鎮域東南側主要為生態恢復區。針對紅旗鎮生態空間特征和城鄉發展需求,以“生態優先,兼顧開發”為總體原則,確定鎮域空間管制分區準則和管制要求,具體分為已建區、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四類,針對各區的不同規定對區域建設進行規劃設計,讓資源、生態、生產、生活、歷史相互協調共生,合理控制城鎮建設用地規模與發展方向,以實現整體最優發展。
(四)環境提升
(1)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實行無公害生產,走有機農業之路。在農業生產中,全面推行科學施肥,大力推廣施用有機肥、綠肥、沼肥;無害化處理農業廢棄物、人畜糞便,實施廢棄物資源化生態工程,使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產生的廢棄物得到資源化利用。(2)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地下水開發做到采補平衡,控制機井數量,并建立地下水水質保護區;嚴禁向河流內傾倒垃圾和工業廢料,加快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3)林地、草場生態環境保護。對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林區、草原,應劃分禁墾區、禁伐區、禁牧區,進行嚴格管護;對毀林、毀草開墾的耕地和造成的廢棄地,要按照“誰批準誰負責,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限期退耕還林還草;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蟲鼠害防治工作,努力減少林草資源災害性損失,加速林區、草原生態環境的恢復和生態功能的提高。(4)牧業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以草定畜,防止超載放牧;采取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嚴格實行草場禁牧期、禁牧區和輪牧制度,積極開發秸稈飼料,逐步推行舍飼圈養辦法,加快退化草場的恢復;在農牧交錯區進行農業開發,不得造成新的草場破壞,發展綠洲農業不得破壞天然植被。(5)環境污染控制。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引導生產集中,便于治理;修建污水處理廠,考慮處理合格的廢水回用農灌或者市政用水;發展推廣清潔能源,集中供熱,減少大氣污染;加強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收集和處置,進行無害化處理;加強企業環境監督與管理,加強污染控制。
三、結語
在發展建設現代化鄉鎮的過程中,鄉鎮總體規劃工作是不可或缺的,起著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通過對鄉鎮歷史背景、產業結構、氣候環境等多方面條件綜合考量,結合地區發展優勢和機遇,打造特色鄉鎮,通過對特色小鎮的科學規劃管理,加強鄉鎮建設,提高鄉鎮價值,保護鄉鎮環境,促進我國經濟全面、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明雷,陳宏文,廖兵.江西生態鄉鎮規劃若干問題淺探[J].中國科技信息,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