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它對大學生個性和能力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創新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批判性思維方式,對我國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對批判性思維教學模式的認識、批判性思維對教學的改革,美國大學批判性思維教學解析等方面,闡述將批判性思維融入教學的經驗和體會。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教學;改革;策略
一、對批判性思維教學模式的認識
批判性思維教學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主要形式,在課堂教學中集中教授學生批判性思維策略、規則與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練習,從而掌握批判性思維的知識、態度和技能。將批判性思維引入到教學中,目的在于讓學生以批判性思維為武器,對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容展開深入的思考,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教師在用批判性思維教學的過程中,批判性思維的應用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具體的生活場景、生活中的經驗、調查研究的數據等,在教學里融入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輪廓有大致的了解,并在實際運用中通過合理的歸納假設,豐富自身所學的內容,教學的質量也有了相應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增加實際案例,導入科技創新動態,生活爭議問題等,引導學生學會會批判的眼光審視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二、批判性思維帶來的教育改革
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是對信息的吸收、區分和創新,它可以促進知識經濟發展。面對日益更新的知識,只有當學習者提高自己的識別能力,選擇、理解、消化和評估知識,才能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也是我國教育的關鍵目標之一。
(一)教育改革要注重發展每個人的批判性思維技能
21世紀以來,國際上出現了21世紀技能教育改革運動,世界各國以及重要的國際組織紛紛出臺了自己的21世紀技能框架。在對各國21世紀技能框架的進一步梳理中,可以發現批判性思維處于最重要的位置上。各國希望通過借助以批判性思維為核心的21世紀技能教育改革來提升個體和國家在全球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力和創新力。
(二)教育改革要強調跨領域性和面向真實的社會問題
當前全美上千所高校開設“批判性思維”基礎課程,以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批判與分析思維”課程為例,該課程開展“谷歌退出中國的問題陳述與辯論”“誰毀滅了電動汽車?進一步推論與有效的結構性辯論”等社會問題的討論,要求學生在每周上課前必須充分準備上課的材料,按照規定進行主題寫作,但更強調口頭交流。
三、批判性思維技能的培養
批判性思維的特性要求批判性思維技能只能通過實際操作而不是紙上談兵來獲得。國際上對于批判性思維技能的培養,一般都是采取項目學習和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因為從思維出發來獲取知識和從知識出發來發展思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前者不僅發展了思維,還獲得了活的知識,而后者獲得的只是死的知識和有限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因此,杜威把批判性思維過程與教學過程等同起來,強調問題為基礎的學習。但是,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高階技能,要求學生能夠知道如何思考、解決問題、評估證據、分析論證、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少數學生也許可以做好,不過,大多數學習者并不能靠自身來學會這些技能,他們需要教師通過直接教學來加以示范和指導,而且,這樣培養起來也更有效。
四、批判性思維教學模式融入會計教學的策略
(1)提倡教育交往理念,注重對話式討論。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主體間的交往和對話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最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在教育交往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我”與“你”的關系,對話和交往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為基礎的,交往的空間是一個充滿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領域,受教育者置身于教育情景之中,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其目的不是為了“知”而是為了“智”,教師不再是“話語霸權者”,不再同化學生的思維,而是鼓勵多元和發散,鼓勵從不同的視角考察問題,讓大學生進行獨立的判斷和選擇,培養他們對已知知識的質疑和挑戰。在師生的交往和對話中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2)重視會計教學的經典案例。在會計的教學過程中,會計作為對數據的整合歸納,存在著很多可以借鑒經典的案例,而這些經典案例很多是可以反復利用的,而如何導入到實際的教學模式中,如何剝離那些超出學生所學的內容,這些都是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創新經典案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拋開傳統會計教學課本中的束縛,創新學生的學習內容。另外,可以通過成立囊括會計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小組,他們的任務在于篩選那些經典案例,進行創新調整。這樣,一系列優秀的會計案例就會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結合自身所學知識和相關經驗,融入到案例中的具體情境中展開討論。而在討論的過程中,通常一個案例是很多知識的整合,在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會遇到不少疑難問題,而學生可以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或者自己查閱資料等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有了相應的提升。因此,在會計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那些經典案例展開討論,往往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志成,趙衍.保羅弗萊雷的解放教育理論———弗萊雷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J].外國教育資料,1997(05).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高雯萱(1989.10—),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金融、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