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顯得越來越重要和必要。目前,期刊評價已經成為學術評價的基礎,不同學科期刊的跨學科評價是學術評價的熱點和難點。對近年來跨學科學術期刊評價方法,包括期刊分區、期刊影響因子百分位、標準特征因子、來源標準化論文篇均影響力、期刊PRP指數等進行綜述。
【關鍵詞】跨學科評價;期刊評價;期刊影響因子百分位;來源標準化論文篇均影響力;期刊PR8指數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增加,特別是一些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對人才的需求質量要求很高,怎樣評價所引進的人才是否是優秀的、符合標準的,這需要對其學術成果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也就離不開對其期刊論文的評價,由于當前各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更廣,致使許多期刊的學科劃分越來越多元化,一種期刊同屬于幾個學科的事情時有發生,合理的評價它們成為目前學術界的熱點和難點。文獻計量學界越來越關注跨學科期刊評價指標,已經成為近期期刊評價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即對當前比較流行的跨學科評價指標進行逐一論述。
一、期刊影響因子分區
JCR期刊分區,美國湯森路透一直嘗試解決期刊的跨學科評價問題,2009 年開始對 JCR 2003 年以來各年度收錄的期刊在學科內按照影響因子大小降序排列進行分區(Q1, Q2,Q3 和 Q4),按照影響因子降序排列,劃分為4個區域,每個分區中所入選的學術期刊的總數量相等,通過對比不同分區,容易看出期刊在學科內部的相對排名,通常認為發表在Q1區和Q2區期刊的SCI論文期刊被認為是該學科比較優秀的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規避了跨學科直接比較期刊影響因子的誤區。該指標的局限性也相當明顯,如:同處于同一分區內,分區排名第一的期刊和分區排名最后一名的期刊影響因子相差很大,這就造成對期刊的評價有失偏頗。
二、影響因子百分位
公式中,JIFP是期刊影響因子百分位,N是學科期刊數量,R是影響因子降序后的排名次序,之所以加上0.5,是為了防止出現影響因子百分位計算為0的情況。影響因子百分位來源于影響因子,是影響因子的位置指標,是將期刊影響因子排名轉化為百分位數值,其大小取決于期刊影響因子在學科內的排位,排位越靠前的期刊,該值越大。理論上來說,影響因子百分位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學科間的差異,使不同學科的期刊可以通過該值的大小區分影響力大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不同學科期刊的跨學科評價。
三、標準特征因子
標準特征因子( Normalized Eigen factor,NEI)是華盛頓大學特征因子( Eigen factor) 團隊開發的經改進的期刊評價指標,是在特征因子基礎上設計的,計算方法為:
如果某一期刊的標準特征因子為 2,這表示該期刊的影響力兩倍于同學科領域的期刊。從公式中可以看出,標準特征因子解決了特征因子比較不方便的問題,特征因子經過標準化后,標準特征因子的值已經從小數點后五位(特征因子的值)上升到小數點后三位,標準特征因子相當于將特征因子放大100倍后的值,實際上這種標準化后的特征因子并沒有提高特征因子的評價區分度,也沒改變原有特征因子的期刊排序,因此,標準特征因子是對特征因子修補性轉換。
四、來源標準化篇均影響力
來源標準化篇均影響力(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SNIP)是 2010 年荷蘭萊頓大學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的Moed 教授基于Scopus數據庫提出的期刊跨學科評價指標。
其中,RIP(raw impact per paper)為 粗影響,即期刊前三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年被(數據庫來源期刊)引用的平均數;RDCP(relative database citation potential)為數據庫相對引用潛力,即經過標準化處理的數據庫引用潛力。其中“引文潛力”是指一篇文章估計在指定的學科領域中所達到的平均被引次數。SNIP從篇均引用次數的角度減少了不同主題領域期刊的引用行為的差異,如引用行為、引用峰值、引用持續時間等,從而試圖對不同主題領域的來源期刊進行直接比較。
五、期刊PRP指數
期刊PRP指數是百分位數排序位置(percentage rank position, PRP)指標,最新研究認為,使用百分位數來標準化被引頻次可以比算術平均數更好地用于對不同學科領域論文學術影響力的比較。2011年,BORNMANN和MUTZ把百分位數排序位置(percentage rank position, PRP)指標細分為6個等級,稱作PR6。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將這6個等級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分別賦予6分、5分、4分、3分、2分和1分),用以評價不同學科領域論文的重要性和影響力。2012年,LEYDESDORFF在PR6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百分位數等級分數指標,稱為綜合影響力指標(integrated impact indicators,I3),但他的研究沒有對位置指標和影響因子的期刊評價效果進行比較。2014年,匈牙利科學計量學家VINKLER對 PRP指標進行了一系列詳細的計算,得出該指標關注期刊中的高影響力論文并以之為標準對期刊質量進行評價,同時對學科領域差異進行處理,從而實現跨學科期刊評價的目標,有一定參考意義。2015年,針對PRP指標的不足,國內學者張學梅等提出的改進的 PRP 指數(PRPHG) ,對高影響力論文的界定方案進行改進,從而提高評價效率。
總之,以上列舉的是目前跨學科期刊評價的主流指標,隨著近年來科學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科研績效評價、人才評價的迫切需求,期刊跨學科評價指標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的重點,無論是影響因子百分位(JIFP)還是來源標準化影響力(SNIP)等,這些跨學科評價指標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修復這些缺陷,由此產生出這些指標的延伸指標或者開發出全新的、更加合理的跨學科評價指標,將會成為將來研究的熱點之一。
參考文獻
[1]蔣悟生.JCR與期刊分區——以生物學期刊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2(10):8~12.
[2]TAYYAB S,BOYCE A N. Impact factor versus Q1 class of journals i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J].Current science,2013,104(04):417~419.
[3]俞立平.影響因子百分位指標的特點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0):103~107.
[4]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B/OL].2009-07-02:http://www. thomsonrtrs.com/products services/scienti fic/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overview.
[5]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EB/OL].2017-01-30:http:// Ipscience-help. Thomson re- uters.com/incites Live JCR/ glossary AZ group/g8/9586-TRS.html.
[6]俞立平,李守偉.標準特征因子的特點與應用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09):990~993.
[7]Moed H F.Measuring contextual citation impact of scientific journals[J].Journal of Informatics,2010,4(03):265~277.
[8]程小娟,楊晶晶.Scopus數據庫引文評價新指標SNIP原理及可行性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10):6~9,34.
[9]Huggett S.New perspectives on journal performance Sarah[EB/OL]. 2016-11-01:https://www.researchtrends.com/up-content/ uploads/2011/01/Research_Trends_Issue15.pdf.
[10]鄧佳,詹華清.基于引文的期刊評價指標 SNIP 及其改進[J].情報科學,2015,33(05):72~75.
[11]劉雪立,周晶,蓋雙雙,盛麗娜,付中靜,董建軍,方紅玲.基于被引頻次分布特征的影響因子缺陷矯正——位置指標應用于期刊評價的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09):1~8.
[12]BORNMANN L, MUTZ R. Further steps towards an ideal method of measuring citation performance: the avoidance of citation averages in field-normalization[J].Informtr, 2011,5(01):228~230.
[13]National Science Boar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2010[EB/OL].2012-06-01:http://www.nsf.gov/ statistics/seind10/pdf/seind10.pdf.
[14]LEYDESDORFF L.Alternatives to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I3 andthetop-10% (ortop-25%)of the most-highly cited papers[J]. Scientometrics ,2012,92(02):355~365.
作者簡介:蔡琬琰(1980.12—),女,新鄉醫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