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塑造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注重服務類學生“服務”技能特色培養,力求實現促進學生社會化、個性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內涵教育養成。本文針對高職院校服務類學生的特點,以遼寧建筑職業學院旅游管理系為例,提出了高職院校服務類學生“四位一體”精品校園文化育人方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服務類學生;校園文化;育人方式
一、服務類學生精品校園文化育人的方法
(一)學生精品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
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服務平臺。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入學教育專題講座,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雷鋒活動月、黨員服務社會、觀影活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活動;召開主題班團會,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精品活動相融合,寓教于樂。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二)學生精品活動與職業技能教育結合
依托旅游管理系優秀教學團隊,確定了導游技能大賽、茶藝技能大賽、中西餐擺臺大賽、職場禮儀大賽、旅游線路設計、經典導游詞制作等技能項目。通過開展專業技能競賽活動,實現了課堂教學和精品活動融通互動。精品活動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精品活動的科技含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科研理論水平。
(三)學生精品活動與大學生社團協會
利用大學生社團協會,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素質拓展訓練,如團隊合作訓練。組織學生參加校級大型活動,如團體操大賽、大合唱展演、運動會、軍訓。舉辦學生感興趣的文體活動,如歌手大賽、文藝晚會等系列活動教育學生富有愛心、敢于擔當、樂于奉獻、懂感恩、知回報。
二、精品校園文化育人的成效
(一)探索思政工作“新載體”
注重服務類學生“服務”技能特色培養,力求實現促進學生社會化、個性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內涵教育養成。將大學生課外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將學生“德智體美”教育潤物無聲地融入學生培養過程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創新的一次探索。
(二)促進輔導員工作“職業化”
實施促使參與的輔導員不斷加強自身職業化水平,部分輔導員先后通過導游員、高級禮儀培訓師、國家茶藝師、大學生生涯教練、職業規劃師等技術資格認證,并在系內掀起了一股培訓師考證的熱潮,大力推動了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建設。
(三)提升大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
以大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提升為核心,通過入學教育、主題班團會教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禮儀、茶藝、導游等技能大賽精品活動的開展,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素養得到顯著提升。
(四)開啟大學生“美麗人生”
以禮儀訓練中心為載體,以提升大學生禮儀素養為核心,通過站姿、坐姿、名片遞接、介紹禮儀、著裝禮儀、餐桌禮儀、面試禮儀、交誼舞等內容的教學,學員的禮儀素養得到顯著提升,少了參訓前的那一份拘謹和羞澀,多了一份自信和大方,走姿變得優雅了,站姿變得挺拔了。通過項目的實施,使學生真正感悟到禮儀的內在本質,在舉手投足間傳遞出對生命的感恩和對他人的尊重,開啟了大學生內外兼修的“美麗人生”。
三、精品校園文化育人的特色
(一)立意高遠:品德教育與技能培養相結合
始終堅持學生品德教育與專業技能培養相結合,以規范有序的組織引導學生、以豐富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使同學們在接受職業素質培養的同時,自覺踐行項目理念,在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過程中實現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精心設計:分層引導與精品活動相結合
為學生設計“學生職業素質提升”、“學生職業技能提升”、“學生興趣品質提升”、“學生企業實踐能力提升”四大模塊的同時,將分層引導與模塊提升相結合,比如“學生職業素質提升”模塊中有“影片促思想、體會促成長”活動,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相應播放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心理教育、愛國教育等影片,促進學生的成長。
(三)特色鮮明,鑄就品牌
在活動的策劃上狠下功夫,結合系列活動的特色和學生們的興奮點、關注點,從活動理念、活動構架、活動項目和活動形式等方面精心設計,以期達到“有看頭、有收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斌,王常紅.淺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J].山東水利職業學院院刊,2012(02).
[2]方原,丁晨曦,社團活動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北京教育,2012(11).
作者簡介:田雪飛(1986.02—),女,漢族,遼寧遼陽人,法學碩士,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遼寧建筑職業學院旅游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