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更好地推動本科生聯合培養工作的銜接過程,本文以寧夏理工學院安全工程專業聯合培養學生為例,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2+2”聯合培養學生的培養過程,以識別學生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因素,為今后學生在選擇是否進行聯合培養而提出公正客觀的參考。
【關鍵詞】聯合培養;安全工程;SWOT分析
2013年教育部將寧夏理工學院列入教育部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由東北大學對口支援寧夏理工學院,而兩校進行“2+2”聯合培養等對口支援行為自2005年就已開始。在安全工程專業長達13年聯合培養實踐中探索出長效合作、聯合培養、以學生培養為主體拓展專業建設之路。SWOT分析是研究者廣泛使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其中SWOT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經過近三年調查問卷與實地走訪的形式相結合,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對“2+2”聯合培養進行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識別出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因素,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參考指標,客觀理性看待“2+2”聯合培養,避免選擇的盲目性和從眾心理,從而保障聯合培養銜接過程的“無縫對接”。
一、制聯合培養學生的優勢(Strengths)分析
寧夏理工學院安全工程專業學生與東北大學“2+2”聯合培養于2005年開始,在教育部列入對口支援計劃前已有8年的民間合作,屬于“高校自主推動型”對口支援,尚未形成制度化合作。此類聯合培養即安全工程專業學生大學前兩年在寧夏理工學院學習,后兩年部分學生至東北大學學習。由于兩校分屬不同地區、不同層次高校,在專業師資力量、實驗室配置、實習基地拓展和科研訓練項目上存在差異,因此聯合培養學生可直接享受東北大學優勢教育資源,接受東部發達地區全國一流高校教育的同時開拓眼界,在學業壓力繁重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意識到個人與東北大學在校本科生之間的差距,從而激發自身動力彌補差距。安全工程聯合培養學生可與東北大學學生共同參加每年東北大學招聘會,且工作崗位及薪資待遇與東北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畢業生無明顯差異。獲取畢業證為寧夏理工學院頒發,同時印有寧夏理工學院與東北大學公章,證明有兩年東北大學學習經歷。通過近三年統計發現,聯合培養學生的考研意識較強,近三年每年都有聯合學生考取研究生,因此聯合培養不光是開拓眼界、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過程,更是一個彌補差距、建立自信,突破自我的過程。
二、聯合培養學生的劣勢(Weaknesses)分析
東北大學與寧夏理工學院分屬不同層次高校,學生培養分別為研究型和應用型,學生培養目標不同、生源質量差異較大。因此針對于聯合培養學生,東北大學培養規格高、自身基礎知識薄弱是明顯劣勢。前兩年為寧夏理工學院學習,適應了寧夏理工學院學習生活后,突然至學業壓力較大的東北大學,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適應能力也是一種考驗。與此同時,由于是不同層次的校際聯合培養,雖然安全工程專業方向一致(都為工業安全方向)且兩校教師針對于聯合培養保持有持續性交流,但是在培養方案的設置、課程開課順序上難免出現個別差異,聯合培養學生至東北大學后不但要熟悉培養方案的差異性,還要針對一些開設順序不同的課程進行調整,個別學期會出現課時量大、考試集中等現象。
三、聯合培養學生的機會(Opportunities)分析
對于聯合培養學生來說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收益:意識收益、能力收益、學術收益和眼界收益。首先,在聯合培養過程中意識到自身差距從而激發自身動力,能夠意識到勤奮與成果的相關性并且通過自身努力去獲得長足進步與提高這本身就是一種打破常規思維的一種意識進步和收益。其次,在面對繁重學業壓力的同時去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不但熟悉培養方案的差異而且要調整選課方案,相較于非聯合培養學生來說是一種壓力式能力收益。東北大學具有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培養研究型人才,而三本學生的特點就是理論基礎和自律能力相對較差,但動手實踐能力和開拓性思維較強。
四、聯合培養學生的威脅(Threats)分析
聯合培養學生在獲得收益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威脅因素。由于需要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以及繁重學業壓力,個別同學可能會出現適應較慢甚至不適應等情況。具體體現在東西地區環境差異的不適應、飲食差異不適應、文化差異不適應和學習壓力不適應。由于寧夏理工學院安全工程專業學生有相當一部分西部生源,也有個別是少數民族學生,因此在飲食、環境和文化上會存在個別不適應情況。
五、結語
西部開發,教育是人才興西部、建西部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聯合培養是塊金字招牌,尤其是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國家一流高校的聯合培養。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差異,并非所有學生都適用于聯合培養。不能只看到了聯合培養的優勢和機會而忽略了過程當中的劣勢和威脅以及適用性。學生及家長在選擇聯合培養的過程中,希望能夠結合學生個人差異與特點進行決策,高校在設置聯合培養選送標準時也要綜合考慮以便使聯合培養過程能夠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高芳,蔡文伯.“對口支援”:支援高校與受援高校的SWOT分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0(03):47~51.
[2]黃雯君,李婷,黃東益.高校教育對口支援中受援高校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熱帶農業工程,2013(02):72~75.
作者簡介:高杰(1990—),男,漢族,寧夏石嘴山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職業衛生安全、煤礦瓦斯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