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祥
【摘要】新課標要求我們要提高課堂效率,而有效提問就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就如何設計課堂問題,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對構建有效課堂提出了一些見解。
【關鍵詞】語文教學;有效提問;課堂效率
古人說:“讀書先要會疑。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它充分說明,質疑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說,課堂提問質量好壞直接決定一節課的成功與否。
有些教師并不十分注重“怎么問”,而誤以為只要提問的內容有價值,怎么問都無所謂。于是,他們提問比較隨意,結果,使得學生很難準確把握問點。例如有關人物形象的提問,籠統地問這個人物怎么樣,學生根本摸不著頭腦,難以回答;假如問他做了幾件什么事或你最欣賞他性格中的哪一點,那么,學生回答就容易得多。所以,設計問題非常的重要,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目的要明確
一是提問的目的性要明確,不要模棱兩可,為什么要提出這個問題,通過提問要解決什么問題,即提問要有的放矢,不能信口開河或為問而問。二是所提的問題本身要明確,不要過于抽象,不要漫無邊際。問題不明確,學生便無法準確回答,提問也就失去意義。要達到這個明確的目的,提問盡量使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有哪些等特指問,不用或少用是不是能不能該不該等選擇問,以免學生感到茫然或碰運氣瞎蒙;要多用生動活潑的口語,盡量不要使用書面語。
二、問題設置要適度
高中生到了這個年齡,簡單問題不屑回答,而疑難問題又怕答錯丟了面子。教師設計問題就要注意問題不能低于或過分高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太容易,學生懶得思考,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過于深奧會讓學生望而生畏,乃至望而卻步,從而失去解決問題的興趣和信心。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該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過認真思考分析后能夠回答。例如,教授《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時,一開始就提出這一課的難點讓學生回答,“文章的開頭說這里陽光明媚,可又為什么說是最可怕的?”一時學生茫然無措。很顯然,這個問題提得太早,因為它涉及文章的主旨,必須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才能探討。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式的課堂教學現象已不多見,但卻出現了一種“滿堂問”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連續提問或是非問。表面看上去,學生似乎在主動學習,但其實質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模式。因此,筆者認為課堂問題的數量要適度,堅決克服和摒棄“滿堂問”的問題。
比如《燭之武退秦師》這節課,筆者在帶領學生歸納完知識點后,只用了“燭之武為何能成功”這一個問題,讓學生探討總結,就全面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燭之武成功退秦師有其內因和外因,內因是燭之武的才能,外因是秦晉貌合神離。這樣層層剝繭,學生既能賞析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又能了解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既能了解到燭之武懷才不遇的無奈,又能感受到燭之武愛國的人格魅力。這樣,只需一個問題,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積極思考,越探越明白,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問題要有啟發性
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的思考,而不是把現成的答案硬灌給他,課堂提問必須有啟發性。課堂教學是否體現啟發性,不在于教師在一堂課內提了多少問題,而在于教師的講課和提問的內容是否具有啟發性,用孔子的教學思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啟發式教學。
例如,比如在《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中,我對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別里科夫能轄制全城,為什么他又是那么膽小怕事,一副可憐相呢?”這一看起來矛盾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思索會明白:別里科夫這個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眾、害怕變革的可憐蟲。別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對人民實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錮的工具。他怕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樣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軌道外的東西”,他還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統治的要求,因此,終日是一副可憐相。若選準最佳突破口,把握時機,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效率。
四、問題要有發散性
課堂設問時,既要立足課本,還要擴展有用的知識,從而啟迪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一課的教學里,我在結尾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劉蘭芝聰慧美麗,勤勞能干,知書達禮,焦仲卿對她又情深似海,焦母為何非休她不可?”對這個問題,學生表現出很高的興趣,經過討論,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劉蘭芝沒生孩子,古代講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蘭芝太能干了,讓婆婆顯得太無能了,這使焦母很沒面子。”“焦母是獨自把兒子拉扯大,不愿讓蘭芝奪走兒子對自己的感情。”“焦母見兒子太戀家室,怕影響了前途”等。學生們積極思考,思維非常活躍,他們對這個問題做出這么多不同的答案。我沒有去用條條框框束縛學生的思維,就對學生說:“同學們說得有一定道理,已經抓住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接著告訴學生,全詩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歌頌了他們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同時也暴露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丑惡本質,而焦母的所作所為則處處體現著一個封建家長的極端蠻橫無理,獨斷專行。這樣既維護了同學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使同學們對作品的人物、主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參考文獻
[1]韓和鳴.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策略[J].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2]劉晶.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問題[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