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耀丹
【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數千年的時間演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經過了長期的演變與沉淀之后,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介紹以及將這種文化引入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的研究,并且以一種節日為例設計了教案,目的是分析傳統文化節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從而引導漢語學習者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提高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最終增強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關鍵詞】中華文化;對外漢語教學;傳統節日;教學原則;對外漢語教學案例分析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影響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在世代相傳中不斷發展完善而保留下來的精神文明成果,它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和高深莫測的文化內涵,縱覽中華傳統文化,包含以下幾方面:傳統思想、文學藝術、傳統服飾、宗教、飲食、建筑等,每一方面都蘊含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深刻的文化觀念。
縱觀近幾年的國際局勢,中國顯然已經占據重要地位,不論經濟的持續發展,還是政治局勢的穩定和諧,都促使中國傳統文化向外傳播。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預料到學生對傳統文化方面的渴求,便會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如開設剪紙課、書法課,開展武術、太極的匯報表演活動等,這種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的對外漢語教學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深邃的傳統思想、古老文化、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漢語的熱情。
二、中國傳統節日的產生、內涵及影響
節日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和節氣有關,以陰歷計算。這種“季節氣候計算法”到唐代發展較為完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都是按照這種方式計算出來的,它們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中,成為人們農休歡慶的重大事宜。
節日作為一種群體性活動,是中華文明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日益積淀形成的,人們用家人團聚、歡歌達旦、飲酒助興的方式慶祝節日,從而表達著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這種習俗經久不衰,扎根在華夏兒女的心中。其中既包括外在的物質文明,分別表現在習俗、飲食、活動等方面,又包括內在的精神文明即占主導支配地位的深層內涵,反映的是長期歷史發展中沿襲下來的群體文化,是我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由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演變流傳下來以及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每個節日都有它獨特的歷史淵源和美妙傳說。它們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風尚、宗教觀念以及美好愿望,寄托的是中華兒女的憧憬與希望,成為華夏子孫共同歡慶的盛會。傳統節日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情感的積淀,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形式多樣的風俗習慣。它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體驗和創造成果,留存著民族文化獨特的烙印。
三、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的原則
(1)文化體驗原則。將傳統節日文化引入對外漢語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要遵循文化體驗的原則,讓學生充分體會節日文化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如在講中秋節的時候,教師可以帶學生做月餅,晚上坐在一起賞月;講端午節的時候,可以教學生包粽子,做香包,買五彩繩給同學作為小禮物等,學生做出來的成品可以進行展示或互相贈與。讓學生參與到節日活動中,讓他們真正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氛圍并且體會節日包涵的傳統思想觀念,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他們學習漢語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可以體驗到中國人慶祝節日的方式,提高他們的感受度。
(2)實用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視野逐漸開闊,有的節日中的舊的習俗無論是在表現形式上還是深層底蘊都在逐漸地淡化,如春節有放鞭炮的習俗,過去有恐嚇鬼怪的作用,現在只是單純地慶祝新年,為春節增添喜慶的氣氛。因此,傳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不僅要以現代實用為主,緊跟時代步伐,還要做到在教授課本的過程中增加趣味性,可以利用游戲教學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3)循序漸進的原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由形式特征和深層內涵共同構成的。教學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導入,比如教師在講授節日文化課程時,先介紹學生最容易理解的不同節日的風俗、飲食、活動等。如清明節掃墓、祭拜祖先;然后滲透其中的深層底蘊是尊親重道、表達孝心與親情,這樣的目的在于讓漢語學習者逐步適應漢語及中華文化。對外漢語教學不能一蹴而就,教師對于傳統節日的教授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由淺及深,從表層特征逐漸過渡到深層內涵。
(4)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因材施教,還要注重教學的個性化和細節化,倡導樂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喜愛中文,熱愛中國文化。由于學生的國別、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年齡、性格等因素的不同,所以教師會在教學中遇到不同的困難。例如:歐美學生的課堂氛圍通常很活躍,他們無所顧忌,搶話題;亞洲學生大多沉默寡言,很少主動開口,這就要求漢語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所改變。由于學生國別不同就會產生文化差異,如亞洲一些國家會受文明古國漢文化影響,對傳統節日有一定了解,自己國家也會有類似節日,而歐美國家與亞洲文化完全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要有強烈的針對性,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尊重他們的文化,合理地引入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
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春節)教學案例分析
“春節如何體現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傳承孝道”為例設計一節文化專題課教案。
教學對象:中、高級階段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漢語學習者。
教學目標:全面、系統地了解春節習俗文化。
教學方式:(1)采用PPT和視頻文件講解。(2)采取分組討論式,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生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
教學內容:(1)春節簡介。(2)春節的來源及其主要習俗。(3)春節文化所體現的中國人的“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和“傳承孝道”的觀念。
教學過程:(1)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教師在播放PPT和視頻的過程中,加入對春節的講解(節日的由來傳說、風俗習慣等),凸顯春節守歲、吃年夜飯、放鞭炮、拜年、張掛家譜、祭祀祖先等習俗,引發學生興趣。(2)通過教師提問,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探尋春節期間現代中國人民生活中展現濃厚的“合家團圓”的家庭觀念、“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傳承孝道”的思想理念,還可以在中國其他傳統節日(如清明節、中秋節等)中尋找這些內容,同時對比分析其他國家在哪些節日活動中體現這幾種觀念的,教師在過程中要做適當的引導。(3)課中游戲互動,一個學生說春節的習俗,下一個學生說習俗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以接龍的方式進行。春節說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其他節日習俗的文化內涵。
課后作業:從春節習俗角度總結一下春節反映出的文化觀念,如何展現在中國人民生活中的。
教案分析:教師在授課前將教學內容從難度進行區分,層層深入,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學習。采用多媒體手段,制作相關課件,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生動形象地呈現課題中的家庭觀念、美好愿望和思想觀念,向學生更全面地傳播了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切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五、結語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是很多對外漢語教師介紹的重點。經過幾千年歷史演變而保留和傳承下來的節日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核,也反映了中國人強烈的情感和心理。對外漢語教學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不僅要求教師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且還要排除影響語言交際的文化障礙,探究怎樣有效地將節日文化觀念貫徹于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于每個從事對外漢語教育工作的人而言,任重而道遠,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舉一反三,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就一定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季羨林.東方文化知識講座[J].黃山書社,1988.
[2]高占祥.論節日文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3]龐樸.要研究文化的三個層次[N].光明日報,1986-01-17.
[4]王海龍.文化中國.中國文化閱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薛侃.發展漢語.高級漢語閱讀下冊[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6]周思源.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