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院校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質量培養是教育改革的發展重點。國家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了《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該綱要對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教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舞蹈專業技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理論闡述與教學調研相結合的方式,以調查學前教育專業中職舞蹈教學為主,結合國內中職院校舞蹈課現狀與中德職教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初步探索適合中職院校舞蹈教育模式及實踐。結合中職院校的發展,提出改進的建議與思路,并對改進學前舞蹈課教學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內涵建設;人才質量;問題與改進
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培養以市場需求、勞動就業為導向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是當前人力資源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學前教育是最熱門的職業教育專業之一,對于人才的培養也變得至關重要。舞蹈教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程,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未來崗位工作的必要需求。舞蹈課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教學效果。目前,越來越多的專家已經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教學產生興趣,但是對教學的研究還不夠全面、透徹。作為一名一線舞蹈教師,我對此格外關注。在調研本校教育教學及社會實踐中發現了一些存在的教學問題,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梳理,并制訂了一系列的改良方案,以促進更好的教學,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教學的目標與意義
(一)人才培養目標
(1)掌握舞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初步懂得人體美和動作美的概念,明確幼師學生舞蹈教學的目的與任務。(2)進行形體和舞蹈素質的基本訓練,提高學生的節奏感,發展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和柔韌性。(3)了解幼兒舞蹈的基礎知識與方法,培養幼兒舞蹈的組織指導能力,了解幼兒舞蹈的特點,能初步創編幼兒舞蹈。(4)向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樹立為幼教事業服務的精神,陶冶情操,培養文明行為,提高鑒賞力和文化藝術素養。
(二)教育教學意義
舞蹈課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是尤為重要的,是為專業所服務的。舞蹈基礎知識、芭蕾形體訓練、民族舞表演,幼兒舞蹈編創、舞蹈動作示范及講解,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備技能。
舞蹈教學是對幼師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促進身心發展的重要手段。幼師的舞蹈教學要始終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通過內涵和表現形式,應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主義和現代生活的實際,不斷提高幼師學生的舞蹈素養和精神文明程度,使其具有擔任幼兒園教師的職業能力。
二、國內中職學前專業舞蹈教學現狀及中德中職教學對比分析
(一)國內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現狀
在我國學前教育成立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在近幾年學前教育專業才有所發展,但是從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對于學前專業舞蹈教學也是沒有完全適合于本專業的系統教學用書,并且由于學生基礎差,沒有舞蹈功底等因素導致舞蹈教學達不到教學目標,影響教學的有效性。在我國,學前教育專業三年制,學生在校期間以4~5學期為主,對于舞蹈課時安排以周課時為二課時,舞蹈課是以長期訓練、不斷培養而逐漸形成的。對于零基礎的學生,課時又少,無法達到培養適應于工作需要的幼兒舞蹈老師。
(二)中德中職教學對比分析
在德國,中職教育的教學內容是由用人單位要求并提供的教育教學方案。教學內容由職業專業技術方向課程、第二職業技術專業方向課程以及教育類課程三部分組成,是以培養學生掌握分析、組織和評價職業勞動過程及培訓過程的方法,并促進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學習能力。德國職教課程設置中,三大部分以8∶5∶5的比例來呈現,課程結構適應國際通行的職教教師教育課程結構標準。而在中國,中職教育的教學內容由公共課、專業課和教育類課程組成。我們更多的是實施“厚基礎、寬專業、強技能”,通過公共理論知識來體現厚基礎,增設相關專業來體現寬專業,通過技能訓練來體現強技能,這顯然是有弊端的。
三、調研分析錦州市現代服務學校
本次調研選擇了我的本校———錦州市現代服務學校。該校位于遼西地區,美麗的濱海城市遼寧錦州,是錦州市教育局直屬的公辦綜合類現代職業學校。2015年4月由市財經學校、市一職專、市藝術幼兒師范學校三所學校合并,組建了錦州市現代服務學校。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舞蹈老師、教研室主任進行調研,以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在100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中進行,本次調研工作進行了1個月,以不記名回收問卷方式來統計。在調研的過程中,筆者對問卷及訪談者進行了教學、課程、內容等詳細的一手記錄,期望對今后教師教學研究有所幫助。
(一)教學內容的調研分析
本校是采取2+1的模式進行教學,兩年在校一年實習,對于課程的安排是半學年芭蕾基礎訓練,一學年的民間舞教學,半學年的幼兒舞蹈及編創。調查圖表中顯示,課程設置及比例上偏重于民間舞教學,占整個學時的50%;基礎知識及芭蕾形體訓練占整個比重的30%;幼兒舞蹈及編創占比重的20%。可見,所有教師將課程比重放于民間舞訓練,然而在對學生的調查訪談中了解,學生并沒有對民間舞訓練產生濃厚的興趣,而是覺得組合訓練過于繁瑣,風格性要求過強,導致無法很好地完成。這說明學校在課程設置上還存在一些不合理性,需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由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重點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對于目標的定位一定要準確,針對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是幼教,因此,課程設置上應以培養幼教綜合素養和能力為主。應將幼兒舞蹈教學及編創作為在校期間的重點,經調研顯示本校在課程設置上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學校應多與教師及學生溝通,不斷地修整教學大綱,轉變教學觀念,“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設置理念,讓今后的培養教育更適合于此專業。
(二)教學方法的調研分析
從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中體現出70%的學生對于教師言傳身教的這種傳統模式還是比較認可的,20%的學生覺得一般是對老師的方式方法覺得不夠因人而異,10%的學生不滿意是覺得老師要求過于嚴厲,對于考勤制度過于苛刻。筆者在訪談時了解到學生還是很喜歡舞蹈課的,也懂得舞蹈課的重要性,但由于入學時是零基礎,對于所學組合不能夠很好地完成,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在對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學生底子差、教師講授內容學生難以完成,教師反復講解數次,仍不能夠完成。應加強專業基礎課與舞蹈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一些多媒體現代化手段,使用一些情景教學法及換位教學,使課堂不再死板,而是豐富多彩,充分調動每一名同學的積極性。
(三)教學實踐的調研分析
從訪談中了解到30%的學生對于一年的實習期覺得過于長,通過實習感受到在校期間的知識儲備并未達到所要求的知識含量。每個實習單位的規章制度對于剛出校門的學生產生強烈的不適應性。70%的學生愿意過早地去進行實踐,覺得在校期間所學知識對于工作后并沒有很多的受用之處,想通過實際操作來作為今后進一步的學習。在調查問卷中,我了解到學生對于實習單位后期保障過于籠統化不完善,沒有過渡期直接進入班級管理的角色,導致后續的一系列不適應。學校及老師對于學生實習期間沒有專門的反饋部門和指導教師,這樣導致學生在實習期1~3個月后產生一系列的抵觸心理。由于幼師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所以在校期間應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通過理論聯系實踐,不斷地發現自身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學校應加強與實踐單位幼兒園聯系,在校期間多組織學生到幼兒園進行實地觀摩,同時采取模擬課堂的形式來進行學習。
四、提高教學內涵建設,加強人才質量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課程設置的合理性
對于一個專業在有限時間內取的最大限度的教學效果,需要靠科學的、有效的、合理的安排。本校在課程設置上以中國民族民間舞為重,所占學時過于大,教學實踐運用性不強,舞蹈教學是需要長期訓練,不斷加強才有效果的。所以在課程設置上,芭蕾基礎訓練的安排過于短,幼兒教學及編創過于籠統單一。學生入校時期屬于零基礎,半年芭蕾基礎課程設置不能解決身體的開發,俗話說:沒有好的地基,如何蓋高樓!所以在課程安排上應2年都進行芭蕾基礎訓練課,民間舞的教學應有所刪減。出現老師所反映的舞蹈跳不好,沒有好的教學效果,是因為在課程設置上有些不合理,基礎沒有打好,想要提高美感是不切實際的。在設置上與學校所開設的第二課堂相結合,一是彌補了課時量不夠的煩惱,二是可以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優秀的選拔,代表學校多參加實踐。
(二)豐富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通過調研了解到中國民族民間舞占所有課程的50%,所占比重過大。實用性較差,也不利于學生的興趣培養,我們的教學目標是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然而大量的民族民間舞蹈學習,并不有利于學生的興趣培養,而是扼殺了學生的興趣,并且內容以陳舊的元素訓練為主,風格性的掌握更是難之又難,芭蕾基礎訓練、五大民族民間舞組合、幼兒舞蹈編創教學這樣的傳統教學內容只能對學生身體及協調性得到訓練,應插入一些現代舞編創技法這樣實用性比較強的教學內容,與幼兒舞蹈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能夠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及方法,不斷地創新適合于新形勢下的幼兒教學工作。
(三)建立教育實踐的有效性
通過圖表,我們可以分析到過早的實踐是否能達到有效性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在校期是以2+1模式,還是以2.5+0.5模式成為學校改革的一個重點。由于學生在校期間過短,并沒有將基礎知識打好,所以加強基礎訓練,并延續在校時間,才能有更好的實踐有效性。通過對學生的訪談了解到,學生在校期間自主參與到實踐中,并不是很多,而是被動的參與,缺乏主動性及獨立思考性。在校期間所學知識并沒有很好地運用于實踐,導致后來的實踐盲目、不適應、不積極主動參與,帶來的一系列反應。筆者認為在校期間及實踐期的合理安排有助于教育實踐的有效性,并且將實踐逐漸轉變為實習,由實習向正式踏入工作崗位轉變。
(四)樹立“立德樹人”育人理念
通過教學方法調研可知,學生對于傳統的言傳身教的教育方法還是比較認可,但缺乏的是趣味性,對于德育教育理念融合的還不夠,只是單一的乏味地講授專業知識,卻未能很好地融入德育理念的提升。立德樹人是教育,內涵建設促發展。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意味著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靈,讓學生擁有終身學習和成長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意味著學生從校門走出時,能夠樹立或是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能夠擔當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需要我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師要終身學習,為師者先善其德。我們的學生是未來的幼師,“德”是首要,為此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加強內涵建設。
五、結語
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傳統教學模式古板單一,教學內容固定不變,教學形式沒有創新,教師單方面的教育評價。想要改進這幾方面,就應不斷地豐富教學內容,不單單考慮學生的自身特點,也要考慮其專業的專業特性,應加強幼兒舞蹈編創及實踐的能力,做好學校與用人單位銜接的工作,產教結合適應需求方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協傳媒網[EB/OL].2015-03-05:www.cppccnew.com.
[2]朱曉燕.德國職教師資培養體系及其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65):31.
[3]張華,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2.
[4]傅麗娜.幼師舞蹈教學創新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作用的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0.
[5]周炳元.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1.
[6]李靜.淺談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課程設計與改革[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7]陳潔.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J].邯鄲學院學報,2006(01).
[8]李麗.高職舞蹈教學探究[J].大學時代,2006(10).
作者簡介:楊鈺(1983.01—),女,遼寧錦州人,本科,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