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鞅變法盡管過去兩千多年了,但它的主要精神和原則對中國后世的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包括縣制、中央集權制度和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傳承至今。軍功制和土地私有制歷經相當長時間的實踐,這些影響催生了發達的農業文明,形成了遼闊的疆域,繁衍了眾多的人口,促成了勤勞、勇敢、節儉民族性格的形成,軍功制度的熏陶使得中國屢屢從危難中奮起,時至今日仍有其積極意義。
【關鍵詞】商鞅變法;中國文化;影響;當代價值
一、商鞅變法及其主要內容
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兩次實行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實行中央集權制度,改分封制為縣制。
2.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3.實行軍功制,獎勵耕戰,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4.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
5.實行嚴格的法治,輕罪用重刑。
6.實行思想控制,焚燒儒家經典。
商鞅變法實施后,取得了三大主要成果:一是全面推行縣制,制定了統一的法律,統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二是破除了井田制,獎勵家庭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有利于秦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三是加大了獎勵軍功的廣度和力度,禁止私斗,制定二十等爵制度,大大加強了軍隊的戰斗力。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得到了發展,秦軍戰斗力得到了加強,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后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公元前208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杰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布廢除秦朝的嚴刑苛法,并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至此,實行了一個半世紀的商鞅變法法令被廢除。
二、商鞅變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商鞅變法法令被廢除后,商鞅變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的相當一部分并沒有就此消亡,反而由于其內涵的科學性得到傳承和發展。商鞅變法的6大主要內容中,除第5項“實行嚴格的法治,輕罪用重刑”因人治取代法治、偏重思想教化取代嚴刑峻法而被基本廢棄不用外,其余5項均對后世的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中央集權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商鞅變法廢除了分封制,普遍推行縣制,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凡三十一縣”,“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延續了商鞅變法的思路,廢止了重新分封的主張,采用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七國之亂”和“推恩令”實施后,王國的力量大大削減,仍然回到了郡縣制的老路。東漢時期,形成了州郡縣三級行政管理,自此成為日后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礎。隋文帝時期,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制。唐太宗因州縣數目太多,為加強管理,分全國為10道,每道各轄幾十個州。北宋初年,改用路為最高地方行政機構,分全國為二十三路,下轄府與州,成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政區。元朝創設了行省制度,明代雖然改行省為布政司,但在口語中仍如此稱呼。元代的行省劃分,經清、中華民國調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了今天中國的行省規模和政區劃分。
商鞅變法統一了秦國的度量衡制,但與其余六國的度量衡制和文字仍存在較大差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延續了商鞅變法的思路,統一了包括原秦國在內的七國的度量衡制,還統一了文字,大大方便了國內的溝通和交流。
兩千多年來,雖中國一級行政區的名稱隨時代發展而有所改變,但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卻一脈相承,沿用至今,其與統一度量衡制和統一文字一起,鞏固了大一統,形成了今天中國遼闊疆域和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二)重視農業生產的思想傳承至今
商鞅變法規定:重視農業生產,以農業為“本業”,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特別獎勵墾荒;以商業為“末業”,重征商稅。
商鞅變法以后歷代中國王朝,大多數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秦始皇曾遷內地人民到珠江流域一帶墾荒。西漢時,漢高祖劉邦和漢初幾代統治者都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時更是減輕田租至三十稅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勵農耕。東漢時光武帝減輕賦稅,把田租從十稅一恢復到西漢時的三十稅一。三國時曹魏實行屯田,重視農業和興修水利。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和租調制,讓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并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農業生產。唐太宗統治時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輕徭薄賦,讓農民得到一定土地,保證農民的農業生產時間。武則天時期重視農業,獎勵農業生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修水利,并積極推廣優質占城稻,促進糧食生產。明太祖朱元璋時期鼓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清初鼓勵墾荒,耕地面積大幅增長。明清時期還引進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并推廣開來,促進了人口的大增長。為了傳播農業耕作技術,封建國家有時還編纂農書,指導農業生產。時至今日,我國政府仍高度重視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
(三)軍功制的實施力度雖有所起伏,但仍是大多數王朝的選擇
中國軍功制最早稱為軍功爵制,它萌芽于春秋,確立于戰國。商鞅變法徹底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耕戰,實行軍功爵制,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獎勵戰功使秦軍的戰斗力大幅提升,秦軍幾乎所向無敵。
商鞅變法以后,軍功制的實施力度雖有所起伏,但仍是大多數王朝的選擇。漢朝體制“非劉氏不得封王,非軍功不得封侯”。劉邦的漢軍在戰爭期間大量授予軍功爵位。漢武帝為了推進對匈奴的戰爭,另行設計一套17級“武功爵”。北周設置“勛官”制度,對于有戰功的將士賞給一個名義上的官位,這一制度被隋唐五代以及兩宋沿襲。元朝勛官分為10階。明朝以“戰斗表現論功”“計首論功”兩種軍功標準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息。清朝不再有勛官制度,改為直接獎賞“功牌”。
(四)土地私有歷經了相當長時間的實踐
西周井田制規定:一切土地歸周王所有,受田諸侯世代享用并向周王交納貢賦,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種。春秋時期,齊國“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好壞征收賦稅,魯國的“初稅畝”實行按畝收稅,它們不再區分公田、私田。到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此后,大多數王朝,包括秦、漢、唐朝后期、兩宋、元、明、清、民國都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歷經了相當長時間的實踐,中間只有幾次小變動。
兩漢中間有一次不成功的短暫的王莽改制,仿照古代井田制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不許買賣。此舉既觸怒了原來的土地所有者,又把農民禁錮在“王田”里當牛做馬,迅速走向失敗。
北魏和隋唐曾實行均田制,均田制能用來授受的土地只是無主土地和荒地,數量有限,因而均田農民受田很難達到應受額,雖規定年老、身死入官,但實際上能還官的很少。隨著人口增多和貴族官僚地主把大量公田據為己有,加之均田農民土地不足,賦役負擔沉重,一旦遇上天災人禍,被迫破產逃亡。均田制在北魏實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壞。經戰亂后,無主土地和荒地增多,又數次興起。幾興幾廢之后,德宗建中元年實行兩稅法,均田制終于走向沒落。
新中國建立后,實行土地公有制。
(五)百家爭鳴不再,思想控制如影隨形
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出現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以及諸子百家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史稱“百家爭鳴”。
自商鞅變法實行思想控制,焚燒儒家經典以后,百家爭鳴的盛況不再,思想控制成為統治者的主流選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和私藏《詩》《書》,禁止私學,史稱“焚書”,這與商鞅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董仲舒所提的孔氏儒家,加入了君權神授和三綱、五常的觀點,一方面,使漢代儒家經學成為后世歷代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它又禁錮了思想和學術自由。明朝時期,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于八股文。由于應考者不能自由發揮個人見解,大大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文字獄是指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獄事,文字獄在歷朝時有發生,以清朝最為嚴重。統治者大施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造成社會恐怖,以期達到禁錮思想的目的。
三、商鞅變法的當代價值
(一)巨大的人口和疆域規模,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度過難關
中央集權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其與統一度量衡制和統一文字一起,鞏固了大一統,有效減少了戰亂,保證了今天中國巨大的人口和疆域規模。中央集權制度也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如萬里長城、大運河、全國范圍內救濟災荒、南水北調等等。大一統有利于現代形成統一的大市場,發展經濟。這些,到今天仍具有積極意義。
(二)催生了發達的農業文明
2000多年來對農業的重視,使得古代中國農業生產發達,人口眾多,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長期居世界前列,農業文明的發達程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三)危難中屢屢能奮起,守住了龐大的疆域
在商鞅變法至今200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和中華文明雖屢遇危難,但長期軍功制度激勵下所形成的強悍的立功進取精神,使中華文明在危難中屢屢奮起。不管是災荒饑饉,還是內亂四起;不管是外敵入侵,還是經濟武器全面落后,人們都不畏萬難,最終守住了龐大的疆域,屹立于亞洲東部。
(四)養成勤勞的民族習慣
長期的土地私有制,收獲與勤奮成正比,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去創造,養成了勤勞的民族習慣。由于農業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產出有限,且以家庭私有為基礎,雖有豐年,如不節儉應對,遇上災荒、歉年或疾病,就有餓死的可能,所以長期的生存經驗幫助人們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這對塑造民族性格無疑是有利的。
(五)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社會,利于守成但不利于創新
長期的思想控制,形成了一套比較穩定且行之有效的以儒家為中心的社會思想價值體系,有利于中國社會的長期穩定。但思想控制顯然不利于學術的創新,中國學術在百家爭鳴之后那么長的時間里,再也沒有形成一個學術和思想的高峰時代能與百家爭鳴時代相匹敵,這也是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
雖然商鞅變法內容中有一些不合理的成分,如商鞅變法不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其連坐法,人與人之間相互告發壓抑了人性,破壞了基本的倫理道德;重農抑商阻撓了商業的發展;思想想控制不利于創新和社會進步。但前面所論述到的對中國文化巨大的影響和當代價值,使得商鞅變法的大部分的精神和原則,時至今日仍具有相當大的進步意義。
參考文獻
[1]晏景楠.論中國軍功獎勵制度改革[D].上海:復旦大學,2008.
[2]郝洪劍.商鞅變法的現代價值[J].法制博覽,2018(08):16.
作者簡介:王中(1978.07—),男,漢族,湖南漣源人,碩士研究生,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與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