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麗 賈恒驍
【摘要】反觀小學學校教學現狀,可以發現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化比較嚴重,從總體情況來看,教學效率普遍較低。即使老師在課堂上已經教學了一遍,但學生沒有吸收,也就是沒有學到課本上的知識。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如何使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對策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要求,教師教學的目的一切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不成熟,還處在一個很幼稚的階段,這個時候的他們對學習沒有太大的理解,在學習方面沒有主體意識,一切聽從老師的安排,比較被動,在課堂上跟老師的互動性不高,甚至是有的學生注意力根本不在課堂上,這也就導致學習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針對這些現象,教師也要想著應對的方法,如果只是教知識,但盲目地教,學生沒有吸收,等于是白費精力了。
一、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生學習主體意識不高
現在的學生對學習沒有清楚的認識,有的小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不重視,或許是他們的心理發展不太成熟,對自己還沒有什么要求、目標。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沒有主動去學習的意識,每天就等著老師來上課,老師講什么就是什么,有不懂、不理解的地方也不主動去詢問老師,就像是一只在窩里等著喂食的小鳥,自己不出去尋找。上課就是上課,對老師提出來的問題不去思考,等著老師公布答案,自己不主動找點與學習方面相關的事情做,就等著老師安排任務。下課了就去玩,適當的玩耍有利于活躍身心,增強動手能力,開發智力,或許這就是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但作為一個學生,不管是哪個階段的學生,都應該主動去學習,主動思考,這才是作為一個學生該做的事,尤其是小學生,因為這個階段是打基礎的時候,基礎打好了,以后的學習就會得心應手了。
(二)課堂教學效率低
從目前的小學教學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不明顯,出現這樣的現象,一個原因是學生沒能掌握學習方法,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小學教師的教學方式還存在不足。有部分學校勇于改革創新,不斷尋找較為優化的教學方式,既能傳授知識又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他們的教學是符合新課程要求的。但絕大部分的教師在教學模式上方法過于老套,沒有創新,沒有新鮮感就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然,小學生是比較活躍的,說課堂沉悶或許是不太符合,但這里的課堂氛圍并不是指學生不在學習范圍內的活躍,他們由于對課堂提不起興趣,對老師的講解也沒有注意聽,老師提問沒有學生回答,整節課下來都是老師在講,試想,課堂的氛圍又怎么能夠活躍起來呢?沒有了學習的沖勁,自然就沒有效率。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改變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
針對目前小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并不是沒有應對的策略,前提是我們的小學教師能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就他們的學習情況來制定教學方法,這是關鍵。老師在學生的印象中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的身份,給學生指引學習的方向,在老師的指導下,小學生才能抓到學習的重點。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師們又有什么方法來應對呢?首先,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在適用,新時代下中國,新時代發展下的社會,我們應該改革創新,改變教學方式,給學生帶去不一樣的體驗,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加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氛圍
小學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多增加一些互動環節在其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氛圍,如果只是我們教師一個人在講,學生聽久就會分散集中注意力,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課堂上面講,學生在聽,基本上是零互動,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增進師生間的關系。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不要一味地自己在上面講,要適當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在互動的時候,要注意:(1)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要卸下教師的戎裝,以朋友的姿態來跟小學生交流,增進彼此間的關系,更好了解學生的想法;(2)在互動的過程中,建立多層次的互動,從不同的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適當加入室外教學,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生的性格比較好玩,一味地把學生放在課堂學習會使他們失去學習興趣,沒有了興趣,學習效率就沒有提高。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增設室外教學部分,換一種環境,對學生來說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室外的新鮮空氣可以給小學生學習的靈感,活潑的氛圍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課堂教學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結語
小學生是學習基礎知識的關鍵階段,小學階段的知識是為以后的學習打基礎,跟建房子一樣,要打地基,地基打好了,房子才能立得穩固。所以,小學教師更要注重教學方法,要想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變用教學方式,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趙德禹.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展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30):183.
[2]梁煥初.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對策探討[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05):22.
[3]周文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展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7(1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