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蘇鵬 金玲 姜妍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與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用于獲得知識的方式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走近了普通人的手中,而且這些移動設備性能的提高,促使基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移動終端的各類移動應用程序和知識獲取系統成為當今移動應用研究的熱點。對于高職校園這一教育事業發展的區域,如何利用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一普遍存在的移動終端提供給用戶相關服務,使得高職院校的教師、學生和管理員得到更好的交流互動,這個問題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和有效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移動終端;校園服務平臺;需求
一、可行性分析
(一)技術可行性
首先,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客戶端大多是基于程序來設計功能的,硬件性能方面要求不高,因此該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在基于Android平臺的智能手機上只要調整好兼容性都能夠運行得非常好。開發人員可以選擇Android Studio或者Eclipse進行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的開發,因此技術環境可行。主要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求來開發出適應高職院校師生的校園化移動應用,利用現有的技術,該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的各個功能都能夠實現,使開發人員的能力滿足開發要求。在規定期限內,該校園服務平臺的開發能夠完成。
(二)社會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一是法律可行性。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的開發與應用不涉及侵犯專利權、侵犯版權等方面的問題。
二是操作可行性。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的操作步驟簡單,因為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的用戶都是大專院校的學生和教師,所以用戶的素質能夠滿足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的要求。管理員、教師和學生根據相關提示和引導就可以熟練地掌握該校園服務平臺的使用。
二、校園服務平臺的性能要求
Android系統沒有蘋果系統的封閉性強,所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生產商除了在手機中安裝原生系統外,還會對系統稍作改動,增加自己品牌的特色,使得市場中的Android系統碎片化現象較為嚴重,針對以上問題,面對市場上的多種品牌、多種型號的智能手機,需要開發一款滿足多方面需求的基于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因此需要對基于移動終端校園服務平臺的性能作以下要求。
1.校園服務平臺運行流程控制
Android在軟件的運行流程中,要求在新的Activity的界面設置、功能運行的流程與Activity的生命周期控制三者需要非常好的合作,所以控制好基于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的運行流程,對性能的優化方面和用戶體驗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2.軟件電量消耗和使用內存的控制
智能手機作為移動終端,有其自己的操作系統,當然也有自己的內存,這樣就有各種手機之間不同的配置,對于高配置的手機來說,內存和電量都沒有問題,但一款成熟的校園服務平臺需要基本適合所有級別的手機機型,所以對內存以及電量消耗的控制十分必要。Android設計的初衷就是面向移動應用,最終會在移動終端使用,所以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需要采用比較高的資源管理機制。Android的編寫是以Java語言為基礎的,與C++等語言不同,主要體現在它能夠自動回收內存垃圾,當內存不足時,系統將自動激活內存回收功能,能夠幫助軟件合理占用內存。另外,在運行Android應用程序時,需要盡量防止內存泄露,避免內存減少,如支持校園服務平臺后臺多任務處理,部分后臺線程操作程序不能直接對其控制時,會造成程序卡頓或者校園服務平臺的客戶端直接崩潰,為了保證程序退出并未關閉時不會占用太多內存,可以將一些不在主要功能流程中的進程銷毀。
3.校園服務平臺兼容性的控制
Android系統有碎片化的問題,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必須與大部分的智能手機兼容,而且需要開發人員不斷地進行完善。智能手機Android系統新的版本不斷出現,目前的Android系統是6.0的版本,雖然具有向下的兼容性,但是到底去兼容哪一個,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每次版本升級都會影響移動終端校園服務平臺的兼容性。因此在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的客戶使用之前,需要各種測試軟件和智能手機進行測試,根據測試軟件和智能手機的反饋,對校園服務平臺的相關問題進行有效解決,保證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能更好、有效性地為使用者提供相關服務。
三、校園服務平臺用戶界面需求分析
移動終端的校園服務平臺主要針對校園用戶,而校園用戶主要是教師和學生。由于這兩類用戶在年齡和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差異,使得他們在移動互聯網方面接觸的范圍和層次差異較大。所以這款軟件從界面到交互行為的設計,應該同時基本滿足兩大用戶,在使用操作方面易于接受。因此,UI 界面需求的分析主要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界面布局的設計要符合用戶的行為習慣,顏色搭配合理、美觀,重點信息突出,便于甄別,字體大小適中,位置合適,在界面顯示中不至于特別突兀。功能分布合理,用戶能夠進行簡單操作。其次,是Android控件在界面布局中使用控制,滿足不同手機屏幕大小和分辨率大小的Android智能手機,增強校園服務平臺界面的兼容性。
參考文獻
[1]林南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轉型: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J].中國電化教育,2014(01):35~39.
[2]曹春梅.云計算、物聯網及其在智慧校園建設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