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文
2010年建區以來,A臺商投資區集中力量,主抓招商引資,但有待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招商團隊力量的不足、經濟大環境不景氣、運作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嚴重形象了招商工作的推進和突破,因此,改革體制機制,尋找適合A臺商投資區的招商模式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對臺招商引資現狀
臺資企業進入中國初期,大部分是以“三來一補”的形式落戶,A臺商投資區亦是如此,大部分企業的規模和質量都比較一般。目前,A臺商投資區有臺資企業33家。投資總額約7000萬美元,利用臺資額約5000萬美元,實際到資4024萬美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2013年完成工業產值16.5億元,2013年納稅總額約3120萬元,從業總人數約2700人。
2010年新區成立以來,全區共簽約臺資工業項目14個,總投資40.95億元人民幣。在談臺資項目超過20個,預計總投資超過200億元。
二、對臺招商引資的優勢分析
(一)區位優勢方面。泉州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會福州,南接特區廈門,東望寶島臺灣,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樞紐城市。A臺商投資區位于泉州中心城區東部。
(二)政策優勢方面。A臺商投資區可同時享受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相關政策,具有一定的政策優勢。同時,還梳理向中央、省積極申請的優惠政策,覆蓋從體制機制創新、拓寬合作領域、強化用地保障、加大財稅支持、鼓勵金融創新、強化人才保障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等方面36條政策。目前,園區也結合實際,先后出臺了促進臺資企業發展、扶持總部經濟發展、企業改制上市、自主創新、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工業招商項目優惠政策、扶持生產性服務業的暫行規定以及招商中介獎勵等政策,為推進對臺招商引資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礎。
(三)社會環境方面。泉州與臺灣一衣帶水,最近距離97海里,在臺灣漢族同胞中,約900多萬人祖籍泉州,泉州全市現有臺屬約16萬人,泉臺兩地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有濃厚的親情和鄉情,在語言、生活習俗、氣候條件、做事風格等方面均有相似之處,為A臺商投資區建設“臺胞第二生活圈”奠定了社會基礎。
三、對臺招商引資的劣勢分析
概括起來,A臺商投資區對臺招商引資工作推進存在高新產業整體實力不強、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工作力量較為不足、綜合服務水平不高等明顯劣勢。
四、對臺招商引資的機會分析
隨著兩岸關系的持續升溫,海西經濟圈建設效應顯現,A臺商投資區對臺招商引資面臨著良好的機遇。
(一)臺商繼續向大陸投資布局。在2012年外部經濟環境不利的情況下,兩岸貿易額達到1689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臺商對大陸投資繼續看好。
(二)海西經濟圈戰略地位逐步顯現。根據國家的戰略布局,海西對臺經貿合作的重要地位愈加明顯,中央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也使得海西大有可為。據工商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6月,福建省有臺資企業總數3863戶,位居全國第三。
(三)泉臺兩地合作空間廣闊。泉州在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等傳統輕工領域具有強大的產業基礎,臺灣在紡織機械、創意設計、食品機械、食品旅游等方面優勢明顯,因此兩地的產業互補性很強;而且,泉州市經濟實力較為雄厚,連續16年經濟總量位居福建省第一,泉州人均GDP 10163.29萬美元,接近達到高收入水平城市,消費市場容量大,泉州在承接臺灣產業轉移上可謂有空間、有基礎。
五、結語
在全球經濟形勢較為復雜的情況下,A臺商投資需區做到以下幾點,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一)從產業布局和招商重點上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突出特點,避免面面俱到,或者只關注所有地方政府都全力爭取的高新技術項目、龍頭項目等,因地制宜地開展對臺招商工作,避免同質化競爭。
(二)在招商主體上,鑒于臺商區處于建設初期,政府仍應發揮主要作用,但同時要意識到市場的強大作用,借鑒珠三角模式,逐步轉變為“市場主導、政府為輔”的執政理念,近期可引入專業中介招商機構,并充分發揮民間商協會作用。
(三)注重功能載體建設,蘇州工業園區之所以可以吸引眾多優質臺資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強大的功能載體,臺商投資區在積極對外引資的同時,更應做好自身建設,加強研發平臺、投融資平臺、服務外包平臺等功能載體的建設。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實際運作中,不少項目因基礎設施未能跟上導致開工投建時間退后,嚴重影響新區形象,因此,應加大力氣,適當超前做好基礎設施建設。
(五)注重生活配套的建設。吸引企業入駐,尤其是臺資企業,一定要在生活配套上下力氣,增加區內“臺味”,這樣才引得來,留得住。(作者單位為泉州市洛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泉州臺商投資區投資促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