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翠
我國農產品的物流建設相對起步較晚,在具體的流通環節中物流信息的傳播速度與實際的運輸過程都較為緩慢,尤其物流業發展的局限性也體現出了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中的滯后性。根據《經濟參考報》相關報道,目前我國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量超過30%,這一數據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一、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中的中外對比
對于日本和美國這些農產品物流運輸較為發達的地區,目前可以將農產品的損耗量控制在5%以內,甚至達到更高的保鮮程度。農產品中對于產品質量的控制主要為鮮活度,尤其以生鮮果蔬為主。在我國以往物流業基礎條件較差的情況下,相關農產品在中間商環節損耗最為明顯。而我國地大物博對于農產品的運輸需求也高于其他國家,如果物流產業化基礎或者運輸能力無法達到一定的標準,那么農產品的質量首先無法得到保障,而農產品的價格也會隨運輸環節而產生相應波動,對于我國宏觀調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環節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一)美國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情況
從時間維度分析,我國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雖然得到了階段性的成效,但是從根本的運輸能力上依然落后于美國和日本等物流業起步較早的國家。從美國目前的運輸能力來看,龐大的農產品物流體系是其農產品快速運輸的重要基礎條件,在物流設備與配送體系上對于農業信息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美國86.21%的農場主在網絡平臺中上傳和公布農業信息,從電子商務和農業商品網絡平臺中建設了更為深入的物流服務信息。而超過30%的農業系統已經能夠提供合作服務的農產品銷售環節,并在積極拓展更多維度的合作方式。那么通過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定期發布的農產品信息,業務農產品物流產業提供了有效的支撐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農產品本身的流通效果較高,繼而形成了農戶與消費者的現實對接,那么在物流過程中農產品的鮮活度得以保證,而物流效率的針對性也得以提升。
(二)日本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情況
與美國并列發展較快的日本,在農產品物流產業中構建了更為完善的配送體系,其中與日本占地面積較小具備一定的關聯性。但是從農產品的運輸環節,以及到配送設備的先進性上,也能夠突出現代化發展的優勢。日本目前在大中型城市的公路和港口規劃中明顯起到了重要的樞紐作用,對于農產品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在高速公路網絡、航空運輸網絡、鐵路運輸網絡中形成了交叉滲透型的物流網絡化模式,繼而完善了物流網絡體系的基礎環境構建。那么在農產品的運輸環境上必然領先于其他國家。
(三)我國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現狀
對比美國和日本的發展情況,我國農產品物流網絡化體系的構建程度明顯較差,而在網絡信息環境中的先進程度也明顯處于落后狀態。在物流運輸、加工、搬運、配送、存儲、收購、包裝、裝卸、以及流通加工等多個方面,并未構建出效率較高的一體化物流環境。因此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產品物流業的快速發展,雖然我國也在不斷加深多種農業合作模式,包括民營、國有、合作社等多種模式,但是并未直接產生對于農產品物流環境的有效支持。即便在間接層面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力,但是這種效力并未形成較大的拓張形式。因此對比世界發達國家,我國農產品物流現狀不容樂觀。
二、我國農產品物流產業體系的現實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
農產品物流運輸中最為關鍵的問題為質量控制環節,其中以鮮活產品為主,涉及水果、蔬菜、肉制品、海產品等。這些鮮活農產品占據了物流運輸比例的75%以上,而對于物流運輸的實際要求也較為嚴格。但是在各地區間的農產品交易環節中,物流產業的運輸、交易、配送等相關設備都較為落后,回歸現實問題,其較為落后的運輸設備根本無法保證農產品的鮮活程度,進而造成了運輸配送環節的現實損耗。而中間商為了保證自身的經濟利益,也會將這些實際損耗轉嫁到勝于農產品中,因此也在無形中抬高了農產品的終端銷售價格。尤其目前多數物流環節控制在小規模配送者的手中,那么這些小型物流企業并不具備快速提高運輸能力,或者完善其配色設備的經濟實力。因此在具體的物流體系中,現有的基礎設備更新度較慢,依然無法與發展速度持平或者飽和。具體體現為,缺乏物流信息服務、電子結算系統、農產品質量檢測、配送環節監控等。
(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弱勢
冷鏈物流體系是控制農產品鮮活度的基礎條件和重要的環節保障,為了控制果蔬農產品的損失率,美國曾一度增加對于冷鏈物流的投資比例。在田間采集時便已開始預冷環節,并在冷庫、冷藏運輸、批發站冷庫、超市冷庫等物流環節中設計了極為完善的保鮮體系。那么在實際的損耗率上也可以控制在3%以下。但是我國農產品中,僅以果蔬運輸為例,從采摘、運輸、存儲的環境中能夠明顯發現,其重要的保鮮環境并未形成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的完整性特征,因此在多數環節中綜合表現出30%以上的損耗率。而低溫保存的冷鏈物流體系中,即便可以完成中間環節,或者生產環節和終端銷售環節,但是無法形成統一的冷鏈配送體系,其農產品在每一薄弱環節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損耗。因此相應物流技術也是制約冷鏈物流體系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我國農產品的物流體系中也表現出這種資源浪費的重要特征。
三、推動我國農產品物流產業體系快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基礎設備投資,提高產銷對接效率
加大農產品物流基礎設備的投資比例,是快速發展農產品物流體系的重要基礎保障。對于農產品的分選包裝、冷鏈物流配送、冷藏保鮮環節,都是需要較高投資的基礎設備。為此,進一步從政策導向入手扶持微小物流企業尤為必要。其中對于農業集貿市場的經濟投資也不容忽視,包括對于電子交易、低溫倉儲、質量檢測等環節的基礎設施更加需要較大的投資金額,進而增加物流運輸環節的服務功能。而拓展電子結算,以及電子交易平臺的階段性建設,也是促進農產品在現實環境中產銷對接的必要途徑。從規模化、規范化、便利化的終端零售渠道中為農產品銷售創造產銷環境,才能夠解決我國從產品流通的現實問題。而增進現代化設備的投入比例,也是從不同維度提高農產品保鮮度的重要發展基礎。同時能夠降低農產品物流環節的相應損耗,解決其物流安全隱患,促進農產品流通的產銷對接。
(二)提高冷鏈物流能力,降低產品資源損耗
在我國當前的農產品消費環節中,30%以上為冷鏈物流中必要的農產品消費,對于冷鏈物流體系的構建,是最為主要的發展方向。因此,構建全方位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也是當務之急。經過長途跋涉后農產品的鮮活程度有所下降,而損耗過高也是農產品終端銷售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那么在提高冷鏈物流能力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兩個層面的發展方向。其一,是在鮮活度需求較高的農產品為主的重點消費產品類型中,包括肉、 禽、 蔬菜、 水果、 水產、 蛋等鮮農產品的主流冷鮮物流體系。其二,是以市場體系、管理體系、質檢體系、渠道體系、法律保障體系構建的標準化物流產業控制模式。也是在冷鏈農產品物流產業體系中體現出的縱向延伸。此外,必須進一步加強物流運輸配送中的信息交流模式,包括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為主的“四流合一”的農產品物流運輸體系。從而保障冷鏈物流體系的系統化與全面性,以便提升農產品運輸中的產品質量保障。 實現從生產源頭,到運輸配送環節,再到消費者手中的全程質量安全保障。
(三)提升物流信息化程度,激發物流服務效率
信息化程度是保證農產品流通的現實效率,對于網絡化信息的利用成熟度,也是鑒證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的衡量標準。如果信息化水平過低,農產品在多重物流環節中都會產生一定的信息滯后性,最終也會降低物流服務的實際效果。那么進一步加速建設農產品的網絡信息平臺規劃,并以電子商務形式推動農產品流通的實際效率,也是對于農產品物流信息交互的進一步完善。首先,對于農產品供求信息的逐步深化、公布、拓展等階段性發展過程,必須建立在較高的網絡化技術水平之上。其次,進一步拓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渠道的信息化產業,以及與物流信息配合使用的網絡信息資源,也是實現農產品快走流通的重點發展方向。最后,在零售商、中間商、生產商等眾多環節中,都需要完成統一的信息化標準,進而實現信息交互過程中的農產品信息對接性,那么也就能夠避免出現信息孤島的不利因素影響。進而推動農產品物流產業體系的信息化進程,為農產品物流服務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與服務效率保障。
(四)健全物流體系標準化,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
對于農產品物流產業的標準化程度,需要從規范化的系統標識、品牌化的產品形象、標準化的包裝規格、等級化的產品質量等多種形式進行優化配置。如果以國際化標準對應我國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其實際的適用標準并不具備較高的現實維度。為此,必須健全物流體系的標準化程度,進而推動農產業由個體生產或者合作社生產向企業運營模式過渡。而在企業模式的監督管理下,農產品物流配送的統一化標準,也能夠從不同層面提升農產品市場維度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實現更為廣泛的農社對接、農超對接、農網對接、農企對接,也是對于農產品物流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最大優化配置。同時支持農村郵政物流的發展水平,并以綜合服務能力,以及電子商務平臺物流信息的及時公布支持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通過建立“連鎖經營+配送到戶+科技服務”的優化模式,為農產品物流產業體系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實現產銷對接的模式上,必然能夠加速我國農業產品物流體系的快速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農產品物流體系中,我國相對發展較為落后。為了縮短這一落后局面,同時解決我國在農產品流通中的現實問題,需要從四個維度進行完善。其一,加大基礎設備投資,提高產銷對接效率。其二,提高冷鏈物流能力,降低產品資源損耗。其三,提升物流信息化程度,激發物流服務效率。其四,健全物流體系標準化,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作者單位為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