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要】建設公路橋梁為人們出行提供方便,同時加強各個地區的聯系,有助于社會經濟發展。但是對公路橋梁的施工管理、養護以及加固維修工作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視該項工作的開展,采用一系列方式進行養護與維修,其有助于提升橋梁使用壽命。基于此,本文對公路橋梁施工管理及其養護加固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公路橋梁;施工管理;養護加固
一、公路橋梁施工管理及養護加固的作用
(一)推動現場施工順利進行
如果現場施工管理不到位,不僅難以調動施工人員主動性,同時還可能導致質量和安全事故發生,制約現場施工順利進行。而作為施工單位,通過制定嚴格的制度與措施,加強施工現場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施工機械設備、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員,進而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現場施工,促進公路橋梁項目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二)延長公路橋梁使用壽命
一旦出現質量和安全事故,不僅可能延誤工期,還會降低結構承載力和綜合性能,不利于提升公路橋梁工程使用壽命。作為施工單位,在工程建設中應該嚴格遵循管理規章制度,明確自身職責,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水平。此外,對出現的質量缺陷,需要及時采取修復措施,提高養護加固水平,最終提高公路橋梁結構的穩定性與可靠性,有效滿足車輛通行需要,延長公路橋梁使用壽命。
二、公路橋梁施工管理及養護加固的不足
(一)公路橋梁施工管理的不足
例如,沒有根據公路橋梁施工基本情況,制定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施工管理人員責任沒有明確,未能建立并嚴格執行管理責任制。此外,一些管理人員不注重加強自身學習,管理培訓制度不健全,不利于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一些單位的施工管理制度難以有效適應公路橋梁建設需要,制約工程質量和綜合性能提升。
(二)公路橋梁養護加固的不足
主要的問題表現為:基礎工程、鋼筋混凝土工程、過渡段維修加固存在不足,忽視加強施工現場巡視和檢查,過渡段維修加固不足,難以及時處理和修復質量缺陷。此外,相關的養護加固制度沒有嚴格落實,資金投入不足,施工人員綜合技能偏低,沒有根據養護加固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制約養護加固綜合效益提升。
三、公路橋梁施工管理及養護加固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
公路橋梁施工之前,應該做好施工現場基本情況的調查活動,詳細了解工程建設要求和目的,然后制定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推動公路橋梁施工管理制度化和規范化,有效約束和規范現場施工。要制定動態管理制度、定期檢查制度、獎懲激勵機制等,進而調動施工管理人員的熱情,讓他們有效融入管理活動當中,從而詳細全面了解公路橋梁建設基本情況,實現對質量缺陷的有效預防,有效提升公路橋梁施工管理水平。
(二)提高管理人員綜合素質
施工管理單位要注重優秀管理人員的引進,不斷充實管理隊伍,建立高素質的管理隊伍,有效適應新情況和新需要。引進基礎扎實、專業技能高、責任心強的橋梁施工管理隊伍,提升管理隊伍專業化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培訓機制,采用課堂授課、現場參觀學習、學術講座等形式,促進管理人員綜合技能提升,從而有效適應新情況和新需要,努力提升公路橋梁管理水平。
(三)加強公路橋梁施工養護
養護工作的開展不僅限于工程竣工之后,其還包括公路橋梁投入使用以后。對公路橋梁進行適當地養護,其有助于延長公路橋梁的使用壽命,提升公路橋梁的質量與安全性。養護主要包括對橋梁公路的正常保養、小范圍的維修、大范圍的加固保養、維修以及對橋梁公路進行載荷力測試這幾種方式。在載荷力測試中需要對橋梁公路進行檢查與實驗,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調整與優化方案。
(四)對橋梁上部結構進行加固
在對橋梁的上部進行加固時,要先確認墩臺的牢固性。如果墩臺有著足夠的承載能力,就可以對橋梁上部通過增設縱梁的方法提高其承載力。我們在對橋梁的橋面進行鋪裝層加固的時候,要尤其重視對其進行養護,這樣才能減少破損的出現,才能讓新的混凝土在澆筑的過程中更好地修補其病害部分,從而使橋梁的上部結構得以有效的加固。
(五)對混凝土結構進行加固
在對混凝土加固前,先對混凝土損害大的部分用高速射水法及時清理,損害小的手工進行修補就可以。當損害結構清除完畢后,用黏結劑涂抹。如果在涂抹的過程中發現有損害較大的地方,需要采用手工和氣動的方式除去其缺陷部分,在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對缺陷部分進行縫補,這樣才能對公路和橋梁的混凝土結構進行有效的加固。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公路和橋梁項目管理對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相關的建筑企業要在一定程度上將建筑工程管理作為提升其競爭力的條件,并且還要盡力排除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出現的不利條件,這樣才能讓我國的公路和橋梁施工管理更上一層樓。與此同時,相關企業也要做好建筑工程的修補和養護工作,這樣才能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才能為我國公路和橋梁的施工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媛媛.公路橋梁施工管理、養護及加固維修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8):220.
[2]李倩.公路橋梁施工管理養護技術及加固維修探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0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