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靜 徐海云
【摘要】將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平臺經濟融合在一起進行研究,進一步完善平臺經濟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業的影響,對正確指導同類院校的畢業生應用平臺經濟進行創業有一定的借鑒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經濟
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研究的意義
(一)平臺經濟產業是創業發展趨勢
新經濟時代,人們的工作、學習、娛樂、生活、社交等,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平臺所包圍。不知不覺我們就已經和這樣或那樣的平臺產生了交集,例如:在唯品會、京東上的一次購物,在微博、朋友圈上的一次情緒發布,在大眾點評網上的一次美食搜索,這里所觸及的唯品會、京東、微博、微信都是互聯網平臺,它們代表未來最具有發展潛力與競爭力的商業模式與經濟趨勢,正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平臺經濟”也已經或正在成為驅動世界經濟復蘇和轉型的重要經濟推動力。作為新經濟時代重要的產業經濟模式之一,與此相關的理論,即雙邊市場理論的研究呈現高度活躍的狀態,并不斷揭示出“平臺經濟”效應對經濟轉型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與平臺經濟相結合開展就業創業指導,有助于提高創業孵化的有效性。
(二)現有的創新創業指導模式及運行
當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主要當作一門必修理論課程,缺乏對學生創業就業的啟迪和擇業的演練。主要原因有:一是創業就業指導課程雖然列入培養方案,但無論從教學管理者視角還是學生視角,并沒有把它擺到重要位置;二是教學管理松散,學生素養較差,學生管理壓力較大;三是創業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形式以理論為主,有的使用系統教材,有的采用模塊,主要集中在政策、面試、禮儀等方面,指導模式和理論多樣化,難應用于新經濟時代下的平臺經濟,和平臺經濟聯系不緊密。
(三)平臺經濟和創業指導研究結合的現狀
近幾年的商業表明,越來越多得具有“平臺經濟”特征的企業不斷地創造著成功的傳奇,平臺企業演化出平臺產業,平臺經濟發展迅猛。
目前,國內外學界已經開始對平臺環境下產生的這一新興的產業組織形式進行了案例解析。蘋果公司、微軟公司、大型網絡社區平臺、谷歌搜索引擎,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依托平臺網絡的全球資源配置和創新。從理論上講,我們已經逐漸地認識了平臺經濟一系列的效應,并不斷揭示出這些效應對經濟轉型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
有研究認為,平臺經濟和創業指導必須堅持“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四眾原則,才能更加有效地支撐平臺快速發展,刺激線上線下加快融合;有的研究認為,兩者結合仍然可以依托眾創空間,特別是發展專業空間眾創、網絡平臺眾創、高職院校內部眾創;有的研究認為,把握立體實施眾扶,集聚創新創業合力,穩健發展眾籌,拓展創業新融資,推進放管結合,才能將指導落實到實處。
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研究的必要性
(一)政策支持
有助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搶抓互聯網和大數據發展機遇,著力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為加快發展平臺經濟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同時提高創業指導有效性,避免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二)有助于社會穩定
有助于學校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精神,培育創業創新公共平臺,營造大眾創業的良好氛圍,吸引更多人力資源加入,有效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為社會穩定做出貢獻。
(三)實現良性循環
有助于挖掘平臺經濟的優勢,倡導創新創業學生充分利用平臺經濟交易進行創新創業,促進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環境的形成,實現學生創業理念,促進創業意識扎根,實現良性循環。
三、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研究的局限性
(一)定位不準確
在國內外依然缺乏對平臺經濟的清晰定義和明確定位,有關平臺經濟對高校畢業生創業影響的研究還不多。在創業就業指導工作中,平臺經濟指導多數停留在理論方面,只是被視為一種數據建立、分析、處理、推廣的技術,忽略了它作為創業平臺的搭建作用,實際意義和效果不太理想。
(二)實踐起點過高
創新創業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創業需求不同?,F有平臺經濟和創業實踐相結合,進入門檻較高;同時實際運行的空間基本以經濟效益為衡量標準,削弱了就業指導的覆蓋面,不利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理念傳遞,對于職業教育而言,不但削弱了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后創業意識的持續性,而且導致就業指導有效性降低。
四、平臺經濟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的研究策略
(一)探索研究平臺經濟運行要素、人員素養、入門條件
立足校本研究,推向全省高職院校,結合創新創業就業需要,采用座談、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為主展開探究,對平臺經濟運行要素、人員素養、入門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從而進一步分析確定平臺經濟對高職院校學生創業就業思考方式、思想方向的影響情況。
(二)高職學生創業觀念調查
從創業就業信息收集、創業就業觀建立及創業就業需要等幾個方面科學設計高職院校學生創業觀念調查表,在學校范圍內對在校生進行調查,進一步確定學生創業過程是否有意識地利用了平臺經濟。
(三)對已經實現平臺經濟與創業融合的項目調查
設計畢業生創業就業情況調查表,課題組成員聯合兄弟院校下企業對和平臺經濟有關的項目開展調查,調查現有項目是否規范,是否符合平臺經濟的特征以及平臺經濟項目對高校畢業生創業的影響,考察已創業項目的生長情況和持續發展情況。
(四)對現在創業指導工作調查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現在的指導模式和平臺經濟要素,探究指導內容、指導方式、指導評價、指導結果、指導條件是否有利于完善現有的指導課程體系,促進就業指導有效性。
(五)對調查結果進行總結并形成報告
對調查結果進行比對、整理、總結,對研究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理順平臺經濟對高校畢業生創業的影響。
五、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研究創新程度和應用價值
(一)創新程度
1.建設“四對接”訓練平臺,促進平臺經濟與創新創業有效融合
建設“四對接”訓練平臺,實現培訓、開發、孵化、動態學分制四對接;同時開展相應實訓科目,設置培訓人員和實訓考核標準,提高高職院校大三學生參與積極性,使平臺經濟促進創新創業思維模式的改變,真正起到創業平臺的搭建作用,有效促進平臺經濟真正融入創新創業。
2.設計動態學分制,多舉措優化創業指導模式
設計動態學分制,針對不同的學生,結合平臺經濟理念對不同專業、不同創業理念的學生分開指導,因材施教,打破涉及面窄、人員少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與競賽結合,以賽促改,以賽促平,以賽促建,以競賽促理念,改革創業指導模式,以傳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
(二)應用價值
針對我校大三學生,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我校高職畢業生、校企合作畢業生,在應用中進一步完善平臺經濟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業的影響,對同類院校的畢業生應用平臺經濟進行創業有一定的借鑒應用價值。
六、總結
本文將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平臺經濟融合在一起進行研究,對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的研究意義、必要性、局限性、策略及應用價值進行了研究,為進一步完善平臺經濟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業的影響,正確指導同類院校的畢業生應用平臺經濟進行創業有一定的借鑒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徐晉.平臺經濟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2]蘇惠明,孫姜燕.“互聯網+”模式下西安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與策略[J].經濟研究導刊,2017(34).
[3]師曉莉,師曉華.基于創業過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模式探索[J].中國商論,2014(34):200~201.
[4]王勇,王明強,孟寧寧.校地協同模式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體系建設途徑與策略[J].教育評論,2017(07):82~86.
[5]惠雙民.關于“十三五”期間創新創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16(07):36~42.
[6]王昌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論和現實意義[J].科技創業月刊,2016(02):36~37.
[7]楊羽,王兵,楊東林.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體系[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6(01):143~146.
[8]石艷,蘇雷.“微時代”環境下高職就業工作創新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35):57~58.
[9]蘭順東.“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個性就業指導[J].科教導刊,2015(11):27.
作者簡介:白靜(1984—),女,河南鄭州人,碩士,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糧油食品分析;徐海云(1987—),女,河南鄭州人,碩士,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有機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