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晴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特色,其中贛南客家山歌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尤其是在當代社會背景下,信息傳播和共享變得更為便捷,如何可以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民間音樂,還需要加深贛南客家山歌演唱方法和音樂特色的認知,結合當代社會背景下進行創新。本文就贛南客家山歌演唱方法和音樂特色進行客觀闡述,立足實際情況,突出創新型特色,要求推動優秀傳統民間文化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贛南客家;山歌;民間文化;民間音樂
贛南客家山歌傳承歷史悠久,集合了當地的人文特征和民族特色,成為一種特鮮明的民間音樂。贛南客家經過長期發展和完善,演唱方法和技巧逐漸成熟,在民間音樂文化體系中獨樹一幟。通過贛南客家山歌,可以深刻感受到當地人民的精神文化和道德情操,由于贛南客家山歌來源于日常生活,所以從中可以感受到當地的藝術生活、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但是,伴隨著時代進步,流行音樂大行其道,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受到了強烈沖擊,由于人們的關注力度減小,甚至面臨著消亡的風險。故此,應該積極探尋贛南客家山歌的演唱方法和音樂特色,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加深對贛南客家山歌的認知,推動贛南客家山歌當代藝術創新,傳承和保護并行,幫助更多人了解贛南客家山歌的魅力所在。
一、贛南客家山歌的人文背景
贛南是江西省南北地區,由于當地交通條件較差,人們的思想觀念未能緊跟時代發展,所以仍然保留著民族地區原有的風情特色和語言習慣,對于贛南客家傳承和發揚影響較為深遠。結合相關歷史研究可以了解到,客家人是原有中原地區人員遷徙到贛地區,與當地人融合形成的群體。自從客家人的第一次遷徙至今經過了數千年的時間,受到不同生存條件、歷史條件和生活環境等因素影響,贛南客家形成了獨特的精神體系,即客家精神,具體表現在吃苦耐勞、崇文重教、愛國愛家等特征,而這些特征均在贛南客家山歌中有所反映,同時也賦予了贛南客家山歌別樣的藝術特色。
就贛南客家山歌的分類來看,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其一,按照地域劃分。由于贛南地區自身地理特征,交通條件相較于其他地區落后,受到傳統守舊思想影響,還有很多地區保留著傳統的風俗習慣和語言特征,成為影響贛南客家山歌發展的主要因素。南北色彩區,該區域更加靠近梅縣客家人中間區域生活,包括全南、定南、龍南和興國等縣,語調旋律色彩鮮明,類似于說唱音樂,形成了該地區獨特的山歌特色。中部色彩區,是贛南中心區域,語言豐富,表達較為清晰,主要包括崇義、信豐、上猶、于都和大余等縣。該地區人口密度較高,丘陵河谷眾多,山歌旋律優美動聽。東北部色彩區,該地區語言特色較為鮮明,包括瑞金、石城、寧都縣,山歌中融入了贛中地區的部分色彩,旋律更加自然、流暢。可以說,山歌是勞動人民在野外農作時即興創作的歌曲,是人們抒發情感的小曲,在長期生產實踐的累積下,形成了更具特色的民歌,深受人們喜愛,源遠流長。
其二,按照表現內容劃分。由于贛南客家山歌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內容較為豐富,有表達生活美好的,有表達男女愛情的,也有表現生產勞動的,具體可以分為號子、燈歌、小調等幾種。號子,是林區生產作業中產生的一種山歌形式,由于當地土地肥沃、山地多,林木生長較為茂盛,但是木材運輸條件落后,最后形成了水路運輸,將砍伐下的林木扎成木排,將其運輸到贛江各個地區。而林木的砍伐和扎木排需要多人配合,為了可以同步使勁,逐漸形成了號子的演唱形式,通過號子協作。如《調排號子》中“呦嗬,呦嗬,嗬,起來了,哎呦,呦嗬,起來了呵,哎呦,起來了呵”等,就是工人在調排時所演唱的,歌詞簡單,朗朗上口,生動刻畫出排木工人不畏艱辛、齊心協力的形象,彰顯客家人的人文精神。燈歌,則是用以祈禱豐收和長壽,更具客家特色,需要嗩吶和鑼鼓伴奏,曲目活潑,韻律感強烈。在傳統節日有出燈活動,如茶籃燈,同時唱歌來送燈。旋律流暢婉轉,注重情節烘托,情節上較為簡單。小調,質樸簡單,曲風自然,在贛南地區流傳較廣,主要通過口語形式表現出來,包含客家人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各方面內容,主要是表達人們生產勞動和自由愛情。小調的形式較為豐富,地方特色鮮明,旋律生動活潑,在無形中揭示了贛南客家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贛南客家山歌的音樂特色和演唱方法
(一)贛南客家山歌調式、音階
贛南客家山歌以五聲調式為主,即興行腔為歌,經常會出現五聲調式音列外偏音存在,主要表現在較弱的位置上,偏音較短,經輔助因形式出現。如,興國山歌,包括徵調式和羽調式兩種山歌,基本音階行強包括“徵、羽、宮、商、角,為徵調,“羽、宮、商、角、徵”為羽調式。《蘇區干部好作風》作為鮮明的贛南客家山歌,除了開頭的“哎呦呵”以外,其他則是4個樂句組成,每句包括7個字,曲式結構較為簡單。
贛南客家山歌音階是以五聲音階為主,但是很多贛南客家山歌是急性創作,以腔從字雁行,經常會出現五聲音階外的偏音,賦予了贛南客家山歌獨特的六聲和七聲音階特性。一般情況下,偏音較為急促,僅僅是在曲子弱排區域上出現,起到輔助作用。贛南客家山歌中的羽調式贛南客家山歌,以羽、宮、商三個音為主,角音和徵音少見,更多是在弱拍位置上存在,用于裝飾作用。結合相關研究可以了解到,贛南客家山歌無論是調式種類還是語言音調均十分豐富,在宮和羽小三度音程中會有相應偏音存在。
(二)贛南客家山歌的節奏和節拍
我國傳統音樂中節拍稱之為板眼,強拍為板,弱拍為眼,板眼數不等形成了不同拍子,反復循環下產生節拍。由于發音點長短不同,有序組合形成了節奏。節奏主要是有聲和無聲音點有機組合,反復在旋律中出現形成節奏型。興國山歌行腔靈活,節奏和節拍較為鮮明,根據演奏者自身演唱習慣適當地加入襯字,促使興國山歌的節奏變得更為豐富。
興國山歌具有交替和多變的特點,整首曲子中幾乎沒有完全單一節拍,通常是將多種節拍交替使用,形成了增眼或是減眼形態。從《蘇區干部好作風》中可以了解到,該曲子中主要是采用3/8、4/8和5/8幾種形式拍子交替出現,形成了板眼效果。2、6小節中4/8拍子轉變成了5/8拍子,即為增眼形態;第二小節第一個拍子角音選擇自由演唱記手法,形成撤眼形態。同時,在一些敘事性的山歌中,規模大,速度變化會形成催眼形態。

贛南客家山歌節奏豐富,結合自由行腔需要,山歌節奏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變化,休止符和音符平分形式多樣,一般節奏會出現特殊的等分值。通過音符的巧妙組合,賦予了贛南客家山歌旋律的順分、逆分節奏,但是相應的節奏變得更為自由。需要注意的是,在贛南客家山歌演唱期間,由于山歌多選擇小鑼打擊樂節奏樂句為歌曲伴奏,穿插為對方準備,為弱起節奏型。
(三)贛南客家山歌的演唱特點
贛南客家山歌的演唱特色鮮明,通常是以腔從詞和即興行腔為歌方式演唱,下個教育北方山歌而言音區更高,聲音高亢明亮。贛南客家山歌趨勢結構簡潔,以4句7字體為主,朗朗上口,短小精悍,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賦予了贛南客家山歌別樣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特點,是當前民間音樂的典型藝術形式。贛南客家山歌對于情感表達重視程度較高,多為表達情感、生產生活和山間勞動等內容。
贛南客家山歌演唱中,呼吸、發生和共鳴特色鮮明。發聲方面,有細嗓、本嗓和假嗓,在山歌演唱期間通常以細嗓為主,同低吟婉轉形式進行敘事性演唱,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表達出山歌中的情感思想;呼吸方面,贛南客家山歌強調丹田之氣,借助膜片來調節呼吸;共鳴方面,口腔共鳴、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來表現,口腔共鳴在贛南客家山歌中應用最為普遍。贛南客家山歌演唱聲音高亢、清脆,為了發出這樣的聲音,就需要演唱者口腔出于自然狀態,表達出清脆、透亮的聲音。
三、贛南客家山歌在當代的創新
贛南客家山歌演唱方法較為獨特,內容豐富,聲音高亢明亮,是客家人日常生產生活中產生,在演唱中融入了人們的情感思想。贛南客家山歌主要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在現代流行音樂沖擊下,贛南客家山歌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受到了嚴峻挑戰,傳統口口相傳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贛南客家山歌在當代的發展,迫切的需要進一步創新和完善。
(一)轉變創作和傳承理念
贛南客家山歌在創作中,應該轉變傳統的創作和傳承觀念,打破現有山歌傳承局限性,將現代音樂特色融入其中,以便于協調處理現代音樂文化和贛南客家山歌之間的關系,便于特色有機結合在一起,結合當代人們審美習慣豐富贛南客家山歌內涵,可以有效改變民間音樂文化和現代音樂文化之間差異,以便于推動贛南客家山歌的創新和發展。
(二)推動技法創新
贛南客家山歌的技法創新,應該在保留傳統贛南客家山歌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對歌謠韻律、調性調式和節奏創新,進而實現贛南客家山歌的創作技法創新。如,《紅水井》是具有代表性的贛南客家山歌之一,調性調式均采用現代化專業技術手段處理。
(三)山歌內容創作
贛南客家山歌傳承歷史悠久,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在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在革命思想影響下,賦予了贛南客家山歌豐富的歷史沉淀和民族特色,經過長期發展和完善,需要進一步豐富贛南客家山歌創作內容,以便于創作出更多符合當代人們審美的山歌作品。
(四)演唱創新
贛南客家山歌演唱中,逐漸形成了更富有個性的演唱風格。自然狀態下,通過直白單一形式將贛南客家山歌內容傳遞給觀眾,多數未接受專業訓練,是白嗓子歌唱。而這種缺乏聲音唱歌,會導致聲帶疲勞,所形成的聲音也不夠動聽優美。所以,結合當代音樂發展趨勢,應該推行聯唱與合唱,尊重贛南客家山歌發展歷史特點,豐富表演形式,最大程度上符合當代審美情趣。
四、結論
綜上所述,贛南客家山歌在長期發展中,結合區域風俗習慣和人文內涵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為了可以在當代傳承和發展,應該積極探尋贛南客家山歌的演唱方法和音樂特色,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創新贛南客家山歌創作技法、創作理念、創作內容和演唱方法創新,豐富贛南客家山歌內涵,實現贛南客家山歌的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彭玉蘭.從民間倫理到革命理念——以贛南客家山歌與中央蘇區紅色歌謠的關系為例[J].紅色文化學刊,2018,26(01):85~89,111~112.
[2]蔣曉婷,任飛.客家音樂中的文化,音樂文化中的客家——評《江西客家音樂文化》[J].藝術評鑒,2017,34(19):17~18,14.
[3]余薇.贛南客家山歌的劃分及其運用與發展[J].藝術百家,2012,28(S2):351~352,458.
[4]俞澍歆.中原文化的傳承——贛南客家山歌的藝術形態之探索[J].美與時代(下),2012,31(07):50~52.
[5]田莉莉.贛南客家山歌的人文價值及其傳承與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考古,2014,23(01):203~2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