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社會,音樂文物的出土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著我們之前對中國音樂史的認知,而古樂器的復原則是建立了一種可以與古代音樂生活連接的方式。古樂器的復原可以分為實物的復原和古籍記載文物的復原。兩種復原都是利用了現(xiàn)代的科技技術,將墓葬中出土的樂器或是文獻中記載的樂器進行形制、音響上的還原。本文以鄭州大學鄭公編鐘為例,介紹了它的復原情況,并從形制、音律上與出土的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的大型編鐘及復制1997年出土于新鄭鄭國祭祀遺址4號坎編鐘相比較,得出自身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音樂考古;古樂器復原;鄭公編鐘
一、當代古樂器復原的現(xiàn)狀
音樂考古學科作為20世紀以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其研究目的是根據(jù)古代人類社會遺留下來的音樂實物資料,闡述古代人類社會音樂生活面貌。如馬王堆漢墓,讓我們認識了西漢的音樂制度與音樂生活;如賈湖骨笛,證明了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遠古的祖先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七聲音階。在這樣眾多的古代音樂文物前,我們所學到的音樂知識被一次次的刷新。
更多研究音樂與歷史的學者開始關注在各個墓葬群中所發(fā)掘出的音樂類文物。它們不僅可以填補音樂史料中的空白,而且可以有力地證明當今所記載資料的準確度。在發(fā)掘出的各類音樂古跡中,古樂器是最能直觀體現(xiàn)古代音樂生活的一種。它不再只是典籍記載的圖像與文獻,而是可以立體地呈現(xiàn)出樂器的原貌,一些保存完好的古樂器還可以演奏,發(fā)出聲響。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古樂器的復原成為了一個可以與古代音樂生活連接的方式。
談到古樂器的復原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大同樂會,鄭覲文創(chuàng)辦的一個民間民族樂團組織,樂會宗旨為復興宮廷雅樂,培養(yǎng)了大批的民族音樂人才,并在此期間仿制了164件古樂器,其中彈撥樂器35種,拉弦樂器20種,吹奏樂器43種,打擊樂器60種,這些古樂器不僅僅是復原,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與改良,更加適合演奏。在時局動蕩的背景下,這些被仿制的樂器都為以后古樂器制作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再到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研究所開展了全國性民族樂器的改革。此次的樂改不僅僅是古樂器的仿制與復原,還有對于其他原有民族樂器形制、材質(zhì)、工藝上的創(chuàng)新。在古樂器的復原中,曾侯乙編鐘的復原是古樂器復原的重要里程碑。它攻克了材質(zhì)上、工藝上、音律上的重大難題,為后續(xù)編鐘此類古樂器的復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曾侯乙編鐘經(jīng)過了2000年之后又可以響徹中華。
二、鄭公編鐘復原的情況
鄭公編鐘是2014年王子初研究員和陳艷教授為鄭州大學嵩陽書院設計復原的先秦鄭國大型組合青銅編鐘。
(一)歷史淵源
鄭公編鐘以復原1923年出土于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的大型編鐘及復制1997年出土于新鄭鄭國祭祀遺址4號坎編鐘精心組合而成。其中河南新鄭李家樓的鄭公大墓,發(fā)現(xiàn)于1923年8月末,由當?shù)匾晃焕钍相l(xiāng)紳挖掘水井時發(fā)現(xiàn)。此后在40多天的挖掘中,出土了100多件青銅器。青銅器的發(fā)掘驚動了國內(nèi)外的考古學家,其中王國維先生于1924年寫了《王子嬰次爐跋》①,文中談到鄭公大墓出土的青銅器中都沒有文字,只有一個圓角長方形的容器,上面刻著“王子嬰次爐跋”。我們可知此墓是春秋中期鄭國國君鄭公之墓,即是楚國令尹子重“王子嬰次”,楚莊王的弟弟之墓。鄭公之墓出土的編鐘包括特镈鐘4件,甬鐘19件。
新鄭鄭國祭祀遺址4號坑編鐘,是1996至1998年間,在新鄭東城東部偏南側(cè)發(fā)現(xiàn)的鄭國祭祀遺址。發(fā)現(xiàn)的青銅禮樂坑18座,殉馬坑45座,其中出土的青銅編鐘多達206件。考古專家在遺址發(fā)現(xiàn)的青銅器擺列有序,組合分布符合春秋時期禮制規(guī)范,推斷出應是春秋時期鄭國的祭祀遺址。其中4號坑發(fā)掘出的鈕鐘與镈鐘,制作精美,音高更為準確。
(二)鄭公編鐘外觀
在《復原鄭公編鐘》②一文中談到,“現(xiàn)存的鄭公大墓中,今查河南省博物館藏特镈1件,甬鐘6件。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國家博物館各藏特镈1件,國家博物館另藏甬鐘10件,臺灣歷史博物館藏特镈1件,尚有部分編鐘殘片未知去向。鄭公大幕出土的4件特镈音高不清晰,19件甬鐘與镈鐘音域差異大,無法滿足實際演奏的需要,所以加入了具代表性的4號坑出土編鐘”。4號坑一共出土了24件,其中編镈4件,鈕鐘分為A、B組各10件。4號坑的編鐘,調(diào)音技術相較于同時期發(fā)掘的編鐘略顯成熟,在音準方面也更加優(yōu)秀,與鄭公大墓的編鐘組結(jié)合可以彌補各自的缺陷,在演奏現(xiàn)代樂曲方面也可以更加自如。
鄭公編鐘分為三個部分,上層是鈕鐘,中層是甬鐘,下層是镈鐘。(如圖1)
上層鈕鐘分為兩部分,左側(cè)11件,右側(cè)9件,共20件,是復制了4號坑出土的編鐘。由圖片可知,鈕鐘鐘體上半部分三排各有三乳點,裝飾花紋為陰線紋。如圖2,圖3是4號坑出土的鈕鐘花紋復印圖。
中層甬鐘分為兩部分,左側(cè)11件,右側(cè)9件,復原李家
樓鄭公大墓出土的原件。鐘體柱形枚3在鐘兩側(cè)各三組,每組
3個,兩組篆帶為云紋,正股音位置刻印有獸紋,平舞面刻印
有鳳鳥紋。(如圖4、圖5)
下層镈鐘兩部分各四件編镈,頂部是三龍首鏤空扁鈕。舞面平整,上面刻有蟠虺紋,鐘的兩側(cè)各有螺形枚3排,每排3個。螺形紋兩周陰線紋,枚 、篆、鐘各部分用寬粗的陰線框相分隔。篆飾變形簡體虺紋,鐘的正面中間以素面,沒有紋路,正鼓部飾有龍紋。如圖6、圖7為鄭公大墓出土镈鐘圖。
承載編鐘的木架上有三種花紋,在兩側(cè)的節(jié)點都是春秋時期的竊曲紋(如圖8、9、10)。上下三層以火紋、三角紋裝飾(如圖11),中間部分用“鄭”字點睛(如圖12)。

(三)鄭公編鐘音列③
(四)小結(jié)
在外觀上,鈕鐘、甬鐘、镈鐘分別是按照鄭公大墓與4號坑出土的編鐘制作,無論是花紋還是外形都與原件別無二異。但是在出土的墓葬中,并沒有發(fā)掘到編鐘木架的原物,所以在鄭公大墓的木架上的花紋選用同時期的火紋與竊曲紋作為裝飾,中間加上了“鄭”字,表明了編鐘的時期與編鐘主人的名號。在音律上,整套編鐘按照G宮調(diào)排列,鈕鐘缺c2 f3 #f3 #a3 f4等5音,甬鐘缺d3一音,都是按照正股音音列規(guī)范復原。在镈鐘的設計中,為了增強其演奏實踐性,在原有的4件上又增加了4件镈鐘,并降低了八度音,補充了鄭公編鐘的低音區(qū)。在鄭公編鐘復原的情況來看,整套鐘都是按照不同種類鐘體原本的樣子復原,達到了外形與音律上的一致。但出于觀賞與實踐的考慮,加入了一些創(chuàng)新的元素,花紋精美的木架或是加入的4件镈鐘,對于復原整體編鐘都起到了提高原本性能的表現(xiàn)。
三、對于古樂器復原的思考
(一)古樂器復原的分類
古樂器的復原就是指對于出土的古樂器,按照其原有的材質(zhì)與制作工藝進行制作,復原其本來的模樣,外觀、材質(zhì)、制作工藝等每個細節(jié)都要做到與原物相同才能真正的復原。現(xiàn)在對于古樂器的復原成功的例子已經(jīng)是比比皆是,如曾侯乙墓的編鐘與編磬,就是在原有實物的基礎上分析它的材質(zhì),并通過一些現(xiàn)代的技術解決了“一鐘雙音”等難題;在河南省博物院的華夏古樂團就對編鐘編磬、石排簫、瑟、箏等一系列古樂器進行復原,組成了華夏古樂團。
復原古籍所記載的古樂器不只是單純的復制圖像上或文獻中所記錄的內(nèi)容,還需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一些失傳很久的樂器,已經(jīng)沒有實物可以考究,所以要對樂器加入現(xiàn)在樂器的制作技術,進行改良與創(chuàng)新,在復原其原貌的基礎上,對其聲音做到盡量的復原。如“鳳首箜篌”,在大同樂會時期創(chuàng)辦人鄭銑文就帶領著一眾樂器制作師對其進行復原與改進,到后來上海民族樂器廠研制出“單排弦鳳首箜篌”,音域?qū)拸V、音色柔和純厚。其復原成功也不僅是對于古籍中所描寫的箜篌的直接制作,而是借鑒了豎琴的形式與設計進行再制作。
(二)以鄭公編鐘為例對于古樂器復原的思考
鄭公編鐘結(jié)合了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的大型編鐘和新鄭鄭國祭祀遺址4號坑編鐘,在原編鐘的形制上進行復原,音區(qū)完整,音律和諧,無論是在觀賞方面還是演奏方面都體現(xiàn)出了古代禮樂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多次的實踐與查閱資料了解后,筆者對于古樂器的復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古樂器的復原,并不代表對于古物原本模樣的如法炮制。鄭公編鐘的復原是鄭公大墓出土的甬鐘、镈鐘與4號坑出土鈕鐘的結(jié)合。鈕鐘代表高音區(qū)、甬鐘代表中音區(qū)、镈鐘代表低音區(qū)。完整的音區(qū),使整套編鐘的音樂性能增強,可以演奏現(xiàn)代樂曲。這樣不僅可以觀賞教學,而且可以進行實際演奏,增加其實用性。
對于古樂器的復原也要按照歷史記錄的規(guī)范,不能肆意更改。鄭公編鐘復原的成功也是因為它在考慮實用性的情況下,是按照春秋時期的音樂規(guī)范來進行微調(diào)。在外觀上,木架的花紋是以春秋時期常用的火紋和竊曲紋為主;在音律上,雖然我們按照現(xiàn)在音律技術測出鈕鐘與甬鐘有缺少的音,但是為了編鐘整體音律規(guī)范考慮,并沒有隨意添加缺少的音,還原了編鐘原本的樣子。
復原古樂器,不只是對于原物的復制,而是結(jié)合了歷史、圖像、音律等相關內(nèi)容,將其制作成為一個具有演奏價值的工藝品。只有具備演奏實踐的能力,才能讓我們連接上古代的音樂生活,重新感受古代音樂文化的魅力。
注釋
①王國維.《王子嬰次爐跋》載《觀堂集林》卷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59。
②《復原鄭公編鐘》是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設計書。
③鄭公編鐘的音列參考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設計書《復原鄭公編鐘》的音列設計表。
參考文獻
[1]王子初.新鄭東周祭祀遺址1、4號坑編鐘的音樂學研究[J].文物,2005(10).
[2]張寅.古樂器音響復原及相關概念的討論[J].人民音樂,2013(09).
作者簡介:付小菲(1993.07—),女,回族,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