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隱喻的學者們普遍認為,隱喻不僅是語言中詞匯的問題,還是研究人類思維的重要手段。《論語》中記載的是孔子及其學生們的日常對話,對話展現了語言所具有的比喻性特點。本文以《論語》為語料,以概念隱喻為理論依據,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論語》中存在的結構隱喻、本體隱喻和方位隱喻,以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論語》中所要傳達的儒家思想和意義。
【關鍵詞】概念隱喻;《論語》;儒家思想
一、隱喻的概念和分類
(一)隱喻的概念
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并指出隱喻的重要性。也就是說,隱喻是將源域的經驗投射到目標域,用一個范疇的認知域去建構或解釋另一個范疇,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領域特征的目的。
(二)隱喻的分類
美國認知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于1980年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概念隱喻理論,并且根據始發域的不同將概念隱喻分為“結構隱喻”、“本體隱喻”和“方位隱喻”。
二、《論語》中概念隱喻的研究現狀
(一)對隱喻的研究
隱喻一詞的歷史可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辭學》和《詩學》中多處提到了隱喻,其中他所提出的替換因存在于詞匯層面上,故稱之為詞匯隱喻之父。
2000年,國內學者趙艷芳編寫的《認知語言學概論》成為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認知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專著。同年,束定芳出版的《隱喻學研究》一書中,將隱喻研究分為三個不同的方面:修辭學研究、語義學研究、多學科研究,并對如何界定隱喻、隱喻的工作機制和理解、隱喻的認知價值問題做了簡要討論。此外隱喻的研究范圍也正向更多的學科擴展。
(二)對《論語》中概念隱喻的研究
王銀娜嘗試從《論語》中的概念隱喻的角度來挖掘儒家思想,通過分析指出在《論語》中存在四個概念隱喻,即一個理想的社會是一個和諧的家庭、學道是行路、上下方位隱喻、抽象概念是具體事物。考察孔子的思想體系及其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影響,分析了孔子思想的先進性和局限性。孟俏則利用意象圖式的原理對部分隱喻的結構成因進行了分析,推導中國古代人們的認知模式,并解釋了這些隱喻易于理解,廣為流傳的原因。也有其他學者從認知角度討論了《論語》中隱喻翻譯的研究。周春潔從詞匯、句子、語篇層面分析了《論語》中隱喻的運作機制并探討了隱喻對《論語》中思想表達的影響和作用,提出隱喻認知價值的傳遞決定著隱喻翻譯的成敗,隱喻的修辭功能在隱喻翻譯特別是擴展隱喻翻譯中是不可忽視的。
三、《論語》中概念隱喻的研究總結與不足
(一)結構隱喻
1.將人比作植物的隱喻
例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源域是松樹和柏樹,目標域卻難以得知。事實上,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能知道孔子希望人要有像松樹和柏樹一樣的精神。
2.將人比作動物的隱喻
例如,“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該隱喻的源域是虎和龜殼,也難以看出目標域。但結合時代背景,可以看出目標域是季氏家族和顓臾這是這第一層含義,更深層次的含義是用管理者和監護人映射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季路。
3.將人比作無生命物體的隱喻
孔子主張人應多才多藝而不是器物一樣一成不變。它以無生命物體作為源域映射那些不變的人,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特性。
(二)本體隱喻
1.“仁”的隱喻
“仁”在《論語》中是一個重要概念,孔子在多處提到“仁”。它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是孔子將其視為一個實體,而且將其擬人化。在“仁”的隱喻中,孔子使抽象概念具體化,從而形成了“仁”的本體隱喻。
2.“德”的隱喻
政治上,孔子堅持政府應該采取仁政政策,提倡以德治民。所以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總星共之”的治國理念。孔子把“德”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這體現了孔子以德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理想,也是當今的政治和社會追求,是《論語》至今仍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因。
(三)方位隱喻
1.上下隱喻
上下隱喻可以分為兩類:重要地位為上,次要地位為下;理想狀態為上,欠理想狀態為下。例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以上下方位映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2.遠近隱喻
例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以“近”和“遠”為源域,映射現在和未來,激勵人們不應滿足于現狀,而應不斷向前進步。
(四)研究存在的不足
事實上,《論語》中仍然存在大量隱喻,例如有關“道”“天”、修身的隱喻。本文提到的僅是其中幾個例子,這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也是現在國內對《論語》中概念隱喻的研究的不足所在。然而,本文對《論語》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隱喻類型作了較詳細的分類、闡釋和總結,以便讀者能夠更清楚地了解概念隱喻及其在《論語》中的含義。
參考文獻
[1]孟俏.認知語言視角下《論語》中概念隱喻的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3.
[2]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黃詩翩(1995.11—),女,漢族,浙江浦江人,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