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球運動屬于技術性隔網對抗型項群,其供能方式以有氧氧化供能為主,以糖酵解供能和磷酸原供能為核心,是一種高強度間歇運動。網球運動的項目特點決定了網球運動員肩、肘、手腕、膝蓋、腳踝等部位承受負荷較大,其中以肘關節承受的負荷為主,常發生練習者肘部損傷。本文根據以上特點,就“網球肘”這一常見的運動損傷進行分析,并總結預防的措施。
【關鍵詞】網球運動;運動損傷;網球肘
一、引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體育愛好者開始嘗試參與網球運動,網球運動一直以來被人們稱之為“貴族運動”,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球運動的“貴族特性”日趨“平民化”。但是由于網球運動強度大并且技術構成較為復雜,如果技術動作不規范還長期進行專項技術練習,很難避免受到傷害。網球選手較為常見的損傷分布在頸肩部,腰背部,肘關節,手腕,膝關節及踝關節等。在這些運動損傷中,肘關節損傷是最困擾、最影響網球學習者進行網球技術學習的損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網球肘”。
二、“網球肘”的癥狀反應特征
“網球肘”指的是網球運動中造成的肘關節損傷而引發的疼痛,醫學上稱之為外上髁炎,即肱骨外上髁部位發炎。臨床實踐表明,“網球肘”因動作不同受傷部位各異,其病理特點分為伸曲型“網球肘”和外展型“網球肘”兩種類型。(1)網球運動員進行擊球時,由于球位不當以及動作不規范,容易過分地伸展肘關節,導致肘關節附近的肌腱嵌入肱骨上踝而受傷。(2)“網球肘”通常是在網球運動員在擊球過程中突然過度用力導致肘部肌肉產生輕微撕裂,在產生不舒適感后還沒有停止活動進行休息和放松,最終發展成為肘關節肌肉之間的發炎、腫脹,如還不進行必要的治療和恢復,便會演變為慢性疼痛。
三、“網球肘”成因分析
(1)進行移動取位時準備姿勢不規范,拉拍觸球時機不準確,人與球的高低、遠近關系處理不正確,過分的伸展肘關節附近的肌腱,導致肘關節過度外展而受傷。(2)對于擊球的角度掌握不夠準確與標準,擊球時前臂和上臂之間的夾角過大。因而造成肘關節過度用力,所承受的負荷集中于肘關節,形成損傷。(3)球拍沒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進行選擇。(4)網球運動員個人的身體素質如果較差,比別人受到損傷的程度更大。(5)擊球時機判斷有誤,在準備進行大力擊球時沒有擊準球,出現了漏球現象,使肘關節沒有得到合理對抗,造成損傷。
四、“網球肘”的預防措施
(一)合理選拍
運動員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球拍。隨著運動員能力的改變,其使用的拍子的重量和規格也應隨之改變。過于沉重的球拍,或繃得過緊的拍弦,會對腕、肘關節造成過大的負擔而導致損傷。
(二)嚴格按照網球運動的教學階段與教學要求進行科學訓練
嚴格跟隨教練進行科學的、系統的訓練,訓練內容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深化;肘關節承受的負荷也應由小增大,合理增幅。
(三)糾正錯誤動作,形成規范化的技術動作
網球運動是一項高技術性運動,對運動員的技術掌握和動作規范性有著極高的要求,肘關節損傷的重要因素就是運動員的技術動作錯誤,應建立正確技術概念和各項技術的發力順序。在未掌握正確技術動作之前,練習強度不宜過大,過大的運動強度會導致動作技術發生變形。
(四)充分做好熱身準備活動
在訓練前或比賽前的準備活動,要切合實際情況,根據周圍的具體環境進行調節。關鍵是網球運動中比較容易發生運動損傷的部位,如肘關節、腕關節與膝關節等的準備活動。最好結合一些有球練習,溫習基本技術并磨練球感,并注意及時放松。
(五)加強身體素質的訓練
網球運動是一項高強度的間歇運動,是以有氧氧化供能系統作為基礎,糖酵解供能系統和磷酸原供能系統為主的運動,所以網球運動員對于身體素質的要求很嚴格,當運動員擊球時力量是由下肢傳遞到腰部再到上肢進行發力的,最后傳導到肩部、手臂、手腕及手指。所以,網球運動員應該更加系統地對肩部、手臂肌肉群進行力量與速度方面的練習使肘部肌肉群可以承受較大負荷的運動量。
五、結論
網球運動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在積極進行鍛煉和訓練的同時,應更加注意肘關節保護,防止“網球肘”的出現,因為一旦出現了損傷將會影響運動能力,從而導致運動成績下降,初學者還會導致影響學習積極性。所以在網球的學習與訓練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保護意識,按照正確的方式方法學習該項運動,同時應注意身體素質練習與運動后的放松運動。
參考文獻
[1]許繼安.網球運動供能特征與運動性疲勞的恢復[J].中國臨床康復,2006(48):175~177.
[2]張光富,孫宗偉.網球肘在訓練過程中的成因、預防及治療措施研究[J].運動,2017(04):38~39.
[3]王萬慧敏,張小普.網球教學與訓練中肘關節損傷的原因及其防治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6,6(08):38~39.
[4]駱積強.網球教學與訓練中肘關節損傷的原因及防治對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2):113~116.
作者簡介:唱釗赫(1997.06—),男,漢族,北京人,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