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
一、合肥地鐵發展現狀
合肥作為安徽省會,近年來逐漸成為安徽省乃至中國的交通樞紐城市。合肥市占地面積七千多平方公里,總人口四百多萬人,城鎮化率高達60%以上。近年,合肥迅速發展,人口密度持續上升,交通擁擠問題日益顯著,城市交通壓力隨著經濟的發展日益加重。合肥軌道交通的第一條線路于2016年12月26日正式開通。截至2017年12月,合肥軌道交通在建線路共有4段,包括3號線、1號線三期、4號線、5號線,共118.2余千米。到2021年前合肥市將建成5條地鐵線,運營線路約175.56千米。合肥軌道交通的出現,真正緩解了交通擁擠等問題。
二、合肥地鐵的優勢
(一)與其他交通方式相比
1.軌道交通的運輸能力。地鐵具有運行密度高、行車間隔短、速度快、列車數量大等特點,具有很強的運輸能力。軌道交通單向頂峰運輸能力最大高達8萬人次。據統計,地鐵的年運輸量達每年每公里1200萬人次。地鐵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據調查,一小時的地鐵運輸可在全日高峰時段通過17%至20%的客流,3小時可通過全天客流量的31%。
2.軌道交通的“享受力”。地鐵因為在特定線路軌道上運轉,不會發生堵塞,也不會因天氣原因延遲,可以準確把握出行時間,據調查合肥地鐵準點率高達99.81%。地鐵運行速度快,換乘簡單快捷,縮短了乘客出行時間。地鐵運行速度穩定、內部環境優良、空間寬闊、上下車及購票方便,給乘客以優質的享受。因為地鐵在特定的行軌道上行駛,路線簡略,且不與別的交通工具并行,所以基本不會發生事故。
3.軌道交通的可持續力。城市土地面積有限,地鐵在地下軌道行駛,充分緩和了城市地皮緊張,緩解了傳統交通運輸帶來的交通擁擠等問題,更好的使城市有限的資源得到利用。地鐵相比于公車運行能耗更低,運行費用也就更低。由于地鐵的牽引全靠電力,相對于公車來說減少了污染氣體的排放。綜上,軌道交通的發展,能夠為節能減排做出貢獻,符合科學發展觀。
(二)政府政策支持
早在上世紀末合肥政府便對地鐵建設進行了規劃,這個規劃擱置了十余年,于2006年開啟全新的地鐵規劃。2008年5月,正式成立合肥地鐵一號線建設指揮部;2010年安徽省“861”工程投資計劃將合肥地鐵1號線工程納入其中。政府對合肥地鐵的建設相當用心,2012年11月10日,安徽首臺盾構隧道掘進機在合肥南站啟用,至此,合肥地鐵展開了新的篇章。
(三)對居民的好處
沒有修建地鐵前的合肥,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市區乃至城郊道路擁堵不堪,節假日更不用說。地鐵的興建不僅極大地便利了居民的出行還減少了居民在交通出行上的花銷。此外,地鐵的建設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據調查,軌道交通出現后,居民的幸福度和生活質量都在不斷的提高。
三、合肥地鐵對皖江城市帶的影響
(一)經濟效應
1.帶動了沿線商業區房價的飆升。其顛覆了“唯城市中心論”的傳統居住觀念,從而出現了“買房跟著地鐵走”的說法。軌道交通的出現,使得合肥交通通達度提高,基礎設施也越發完善,同時加快了地鐵周圍房地產業的發展,例如,濱湖新區、高新技術區等地房價,最高可達每平方米6萬元。
2.促進合肥產業發展,提高政府財政收入。它不僅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而且還促進地鐵周圍工商業,交通業的發展,有效的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在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國內鋼鐵、水泥等原材料供大于求,而軌道交通的建造恰恰緩解了此問題。同時,隨著軌道交通的不斷建設,也會促進材料、電子、通信等行業的發展,使餐飲、售票等相關配套服務更加完善。
3.增加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調查表明,“1公里的地鐵可以提供大約60個工作崗位,一座城市建成了一條地鐵線路,很快就能組成一個大約2000人的大型企業。”可以說,地鐵的出現,直接為居民提供機車司機、車輛控制人員、車輛維修維護人員、軌道維修人員、車站維護人員、技術協調管理人員、車站值班員、調度人員、運營管理人員、乘務員、售票員等崗位。同時,由于軌道交通帶動了沿線商業圈的發展,所以另一些崗位也隨之而來,例如沿線商店服務員等。
4.改造城市格局。軌道交通影響著土地利用結構。地鐵使郊區基礎服務設施更加完善,居住區人數不斷增多,從而形成了新的商業區,使原本落后的郊區成為優越的商業區位。到目前為止,地鐵的出現促進了老機場、高鐵站、車站等商業圈的形成,而傳統的老商業圈的發展卻不比曾經。
(二)社會效應
軌道交通建成改變了市民以往的交通出行方式,地鐵承載量不斷攀升。僅2018年3月27日,1號線客流達181217人次。地鐵憑借封閉的車道以及確定的軌道促進自身運行速度的提高,縮短了通過兩地的時間,提高居民時間的利用率。其次,地鐵擴大了居民的出行范圍,從前居民很少去交通不發達的偏遠地區,但是,軌道交通出現后,居民的出行范圍被極大的拓寬了。另外,合肥地鐵的出現,減少了道路擁堵的現象。這些都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數和生活質量。
(三)環境效應
軌道交通主要通過電力驅動,清潔、環保、安全,同時軌道交通導致居民傳統出行方式減少,使得私家車和公共汽車的使用量減少,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量,緩解了大氣污染的問題。
(四)城市輻射效應
1.皖江城市帶內部對地鐵的需求。從整體交通運輸網絡來看,皖江城市帶交通運輸線運輸壓力大。首先,交通和經濟不匹配。皖江城市帶貨運量和客運量占安徽省的比重低于GDP比重,高于面積占全省的比重,說明區域交通發展水平低于其經濟的發展水平,由此可見,要想更好的推動區域內經濟發展,軌道交通建設迫在眉睫。其次,皖江城市帶內各城市間交通建設發展不平衡。在所有城市中,合肥市、馬鞍山市和銅陵市公路密度明顯高于其他城市水平。六安市客運量和貨運量最大,但是公路密度仍低于安徽省平均值,可見六安市交通建設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蕪湖市和巢湖市公路密度相對較高,而其他幾個經濟較落后地區則密度很低。
2.皖江城市帶周邊城市帶動作用。預測區域內交通發展將沿著南北軸線(合肥市—巢湖市—蕪湖市—宣城市)和東西軸線(安慶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兩條軸線發展,其中,合肥作為重點城市,它的發展必將在皖江城市帶中發揮示范作用。合肥地鐵的出現不僅帶動城市內部發展,在發展的同時也密切了同其他省份的空間聯系。在地理位置上,合肥作為中心城市臨近江蘇省,而且江蘇省經濟發達,對周邊城市輻射作用強,人口較多,物質需求和出行交流需求量大,其交通運輸的完善將促進江蘇省和皖江城市帶之間的交通聯系。除此之外,浙江省和湖北省也與皖江城市帶相鄰,同時經濟相對皖江城市帶周邊城市較發達,合肥市交通的完善使得與這兩省的溝通更加便利,增強了對邊緣地區發展的帶動作用,各區域間的互動和分工也得以加強。
通過對合肥地鐵產生的背景和影響以及城市間發展的交通輻射作用的分析,能夠看出軌道交通建設與皖江城市帶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城市的發展必然催生新的交通運輸方式,而軌道交通的出現對區域發展亦起到了正面的反作用力。(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本文屬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710378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