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
一、事業單位需要成本核查與計算的原因
(一)成本核查與計算有利于事業單位提高綜合效益
我國目前實行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財政對事業單位的撥款款項是比較有限的。因此,事業單位要想發展以及運作就要依靠單位自己的經營。事業單位首先應該實現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的實現事業單位的社會效益。因此,成本核查與計算對于事業單位成本的降低以及經濟利益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成本核查與計算有助于實現事業單位資源的有效配置
事業單位是國家機關建立的,利用的是國家的國有資產。事業單位是能夠為社會及人們提供服務的單位。一般企業單位生產的是實用性的產品,這一點二者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事業單位有著自己的特點,它是一種特殊的生產部門,它的生產產品主要為無形的產品,事業單位有必要對自己的經營業務進行不斷地完善與改進。事業單位的資源包括社會資源以及人力資源,當然資源的配置主要指的就是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一方面,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有效避免工作人員分工不合理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可以使事業單位的人力成本降低,可以更好的促進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提高工作效率,這樣就可以提高事業單位的運營效率;另一方面,加強成本管理還可以促使社會資源配置更加的合理化。
二、目前事業單位成本核查與計算的現狀
(一)事業單位現行成本核查與計算制度與實際的核算需求不相符
現如今,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制度還是比較單一,他們對固定資產的價值一般不進行折舊計算,他們的核算制度只核算固定資產賬面上的原始價值。當前事業單位的成本核查與計算制度中對事業單位比如固定資產的轉出、增加、計價、毀損、報廢以及盈利和虧損等的會計業務雖然都作了詳細規定,然而現行成本核查與計算制度對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價值的損壞與消耗卻沒有作出明確的說明。
(二)事業單位現行的收付實現制與符合實際需求的權責發生制不相符
目前的會計核算制度對費用以及收入按照收付日期確定了貨幣資金的歸屬期,這種制度不能夠適應單位成本核查與計算的要求。因為費用的責任與受益沒有配合好,導致費用和工作成果不能方便的比較,無法考核資金績效管理的效果。財政部為了適應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需要,規范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于2017年10月制定印發了《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的出臺與執行必將對行政事業單位的成本核算工作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和深遠的導向意義。
三、事業單位成本核查與計算的改革與創新
(一)建立健全成本核查與計算基礎的管理體制
1.對固定金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對于事業單位的各種費用的開支、設備的利用以及資金的占用,事業單位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定額管理制度,并且事業單位要對定額管理的執行情況要及時地進行檢查。如果出現超出定額的情況,應該認真對其進行分析與調控,方便以后可以控制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2.對固定資產創建完善的記錄制度。事業單位要完成成本核查與計算的改革與創新,就必須要做好單位固定資產的出入登記工作。事業單位應從固定資產的保存管理、查看驗收、購買配置、使用等方面入手,設置詳細的固定資產管理清單,對固定資產的分類以及具體信息等等方面進行明確的記錄以及分類管理。
(二)計提固定資產折舊
1.固定資產的折舊基金補償。事業單位的經營性質決定了它的資金循環及運動形式不同于企業單位,事業單位運營資金的來源包括財政補助收入、事業收入、經營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
2.合理確定固定資產折舊辦法。根據國家的稅法要求,再結合每個事業單位實際的情況,按照資產的類別的不同來確定折舊年限以及折舊辦法,并報財政稅務部門以及主管部門批準后再執行,避免折舊提取的不確定性。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深入地發展,事業單位要想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需要進行成本核查與計算,也必須進行成本核查與計算。事實也證明,事業單位經濟管理進行成本核查是可以實現的,并力求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思考改革與創新之路。(作者單位為新鄉市道路運輸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