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如
一、當今世界經濟格局
(一)新興經濟體的崛起
二戰之后,世界呈現著以美國和蘇聯為兩極的經濟格局,后伴隨著蘇聯解體這種兩極對峙的局面瓦解,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的地位也與日俱增,一超多強的經濟格局登上了歷史舞臺。進入新世紀后,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再加上2008年經濟危機和2009年的歐債危機對歐美國家經濟的沖擊,世界經濟格局向多極化轉變。
2000-2008年,全球GDP平均增長率為4.2%,發達國家為2.5%,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為6.2%,為帶動世界GDP的增長貢獻了主要力量。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重創了歐美國家的經濟,同時也使世界經濟處于低迷的狀態,在金融危機后的十年內,發達國家的GDP平均增長率下跌到了1.4%,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仍然以4.9%的GDP增長率帶動著世界經濟的恢復,其中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的中國更是達到了8.3%的平均增長率。
(二)世界貿易格局
在世界貿易方面,發達國家仍然是世界貿易的主導力量, 2016年,僅占世界人口14.5%的發達國家貨物和服務出口額占世界總額的64.4%,而占世界人口85.5%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僅占世界總額35.6%。但新興經濟體也在以比發達國家更高的增長率在增長。
在貨物貿易方面,發達國家處于逆差較多,而新型經濟體處于順差較多。以2016年為例,美國、法國和英國的凈貨物貿易額為-7525.05億美元、-2966.28億美元、-1827.75億美元,而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的中國、俄羅斯和巴西的凈貨物貿易額分別為4090.77億美元、902.62億美元、450.37億美元。新興經濟體貨物貿易持續順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制造業中心正在從發達國家轉向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
在服務貿易方面正好相反,發達國家基本一直處于貿易順差,而發達國家長期處于貿易逆差。而且發達國家服務貿易出口額占GDP的比例在10%以上,而新興經濟體基本都占10%以下。這是因為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不均衡,發達國家控制著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服務業,而新興經濟體國家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只能參與一些利潤小,低端的環節。
二、中國的戰略應對
(一)產業結構升級,改變貿易方式
2016年中國GDP總量和進出口總額均居于世界第二的位置,僅次于美國,但是我們的制造業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稟賦型的產業,這不利于我們的長遠發展。首先,我們應該追求可持續發展,不能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這就要求我們從資源稟賦型的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而且要發展綠色產業,減小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另外我們要增加科研投入經費,培育創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使我國的高技術產業,綠色產業,能源產業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只有這些高附加值的產業才能真正的帶動中國經濟的騰飛。
(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交流
首先,我們要加強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經濟交流,優勢互補,共同進步,以便在生存和發展領域形成更強大的力量,使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治理中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決策權。其次我們需要處理好中美、中日、中歐的關系,由于政治經濟體制不同,以及中國在新世紀的飛速發展對這些發達國家構成了威脅,中國與這些國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互相信任,但是由于市場的依賴性我們依然可以互惠互利,互相合作。盡量避免沖突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另外我們要加強對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和支持,因為他們是我們在國際舞臺上最有力的支持者,我們需要他們的支持來提高我國在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協調方面的話語權。最后我們要利用“一帶一路”加強與沿線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將資源稟賦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放在沿線國家,國內專注于高端產業,加強我國中西部對外開放水平,擴展我國的對外開放的范圍,突出發達國家對我國外貿限制的重圍。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正在悄悄的發生改變,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此消彼長,中國要抓住這個時代的機遇,迎接各種挑戰,才能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的夢想。(作者單位為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