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媛媛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機遇及政策環境分析
(一)宏觀經濟實現軟著陸,社會融資需求強烈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我國GDP為676708億元,增長6.9%,較去年下跌0.4%,中國經濟基本實現軟著陸。在共享經濟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過去高投入、高增長的粗放式發展進入到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高科技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創新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的新經濟發展模式。新舊動能轉換之際,企業面臨著全面轉型升級的挑戰,融資需求也日益強烈。但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小微企業通過傳統商業銀行獲得融資的數量僅占融資需求企業的16.6%,融資需求缺口較大。傳統商業銀行對以創業群體和創新型企業為代表的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明顯不足,社會對新型融資方式的需求日益明顯。
(二)宏觀經濟政策與消費升級雙重刺激,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機遇
互聯網金融行業作為“互聯網+”戰略的代表產業,已經連續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政策導向也由原來的“促進發展”慢慢轉變為當前的“規范發展”注重預防和避免其內部系統性風險和區域性風險的發生和蔓延。與此同時,得益于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中產階層人數已經達到了1.1億人,是全球中產階層人數最多的國家。這個群體的消費規模和潛力巨大,其所具有的追求品質與個性、小眾、喜愛網購等特點,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產品特點和服務特點也十分契合。
(三)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則陸續出臺,行業政策導向力度不斷加深
據統計,從2012年到2015年,國家針對互聯網金融共頒布大小政策32個,將互聯網金融逐步細分出眾籌和P2P網絡借貸等不同領域并分別深入加以監管。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有效地引導和規范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當前的發展瓶頸
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現行的法律法規更新難以追上它發展的腳步,導致很多并非是真正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平臺打著金融創新的口號,進行的卻是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嚴重影響了正當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聲譽也阻礙了正當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正常發展,給人民群眾造成損失。
三、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的政策建議
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發展業態是以P2P借貸、眾籌為主,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貨幣為輔。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商業金融的一個重要補充,它有著低運營成本、高自由參與度和極快的技術創新等特點,這也決定了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伴隨著其風險弊端的一一顯現,加強國家層面的宏觀監管和企業內部微觀管理已成為各方共識。
(一)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努力實現監管全覆蓋
互聯網金融作為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產物,兼具傳統金融風險和新的互聯網技術、信息風險,其風險的復雜性和程度遠超傳統金融行業,因為國家要努力做到事前制定互聯網金融企業準入標準,事中加強市場運作監管,事后完善企業推出機制,力爭實現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全過程和全面監管覆蓋。
(二)加快互聯網金融法律建設,制定互聯網金融國家標準
國家要努力加強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體系建設,消除監管空白。一旦出現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或者產品,就要與之相對應的新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監管。國家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地位和金融性質,還要制定互聯網金融技術標準,努力規避技術風險。
(三)建立企業內部風險控制機制,施行政府線下審核雙保險機制
作為新興產業,創新一直是互聯網金融的靈魂,不管是商業模式還是運營流程都在不停的探索和變化當中,所以行業內部自律或將更加的靈活和適用。建議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聯合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成立互聯網金融管理協會,并收納互聯網金融企業為會員,施行內部會員互相監督機制,以行業自律促進行業發展。政府作為行業發展方向的掌控者,應當坐好監管人的角色,建立完善的社會征信系統,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新技術,依靠技術排除潛在風險企業,凈化互聯網金融環境。(作者單位為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