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彩虹
眾所周知,經濟管理的核心問題是資源配置,審計資源配置也應是審計管理的核心問題。合理的審計資源配置可以保證各類審計按照理想的模式和需要來選擇和安排審計資源,使有限的審計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審計資源配置可以作如下理解:在審計資源既定的條件下,如何運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據審計資源的需求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分配,以保障審計資源有效供給,最終實現審計目標的一種活動。審計資源配置不僅包括審計資源在不同主體、范圍和重點之間的分配,更重要的而且也是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對已分配到不同方向的資源進行同審計資源需求方向與強度相適應的再分配和再調整,這是對同需求相比審計資源配置不協調的經常平衡。
一、關于審計資源配置的目標
審計資源配置是一項牽涉面廣、工作量大、事情繁雜的工作,在審計工作中,審計資源配置工作要始終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審計資源配置目標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效益性為核心,將審計資源配置到最恰當、最重要、效益性最好的地方,使其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以保障審計資源供給,節約審計資源,提高審計資源利用效率,最終實現審計目標。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保障審計資源供給
目標是局部性和階段性的,它應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審計資源配置目標應直接反映社會需求對于審計職責的變化來滿足這種要求,并以此指導審計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以求得審計自身的長遠發展。可以說,審計資源配置目標是聯結社會需求、審計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審計與外部環境的紐帶。不斷調整審計資源配置的內容與方式,是為了最終適應審計的社會需求,引發審計資源的再配置,最終推動審計實踐的變革。
以目前我國要大力開展的效益審計為例。在以往的審計實踐中,由于受審計資源質量和數量的限制,因而要同時實現審計的真實、合法、效益三類審計目標是不現實的。審計機關一般根據審計法律法規的要求、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社會法制環境狀況和審計機關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資源等具體情況,確定審計目標的側重點,亦即明確審計資源配置目標的側重點。在會計資料和經濟信息失真問題比較突出的情況下,審計機關往往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把真實性的資源配置目標放在重要地位,在審計財政、財務收支真實性上下功夫,堅決打擊各種弄虛作假行為,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在確保會計信息真實性基礎上,揭露和查處各種重大違法行為,促進被審計單位改善經營管理,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實審計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經濟環境與政治環境的變遷,使得審計機關在21世紀的第三個年頭提出了爭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審計力量占整個審計力量一半左右的長遠規劃,以實現效益性審計目標。這正是由于受社會需求(審計環境)變化的影響,我們不得不調整審計資源配置的目標,調整審計資源配置的內容與方式,為效益審計的落實與開展而努力。
(二)以效益性為核心:提高審計資源利用效率
對效益的追求是資源配置的核心問題,如何實現效益最大化是資源合理配置追求的目標。因此,效益最大化不僅是審計資源配置追求的目標,并且是核心目標。效益性目標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部分。
效益即產出和投入之比,審計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目標是指審計資源配置活動的投入與產出的比較。它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使有限的審計資源產出最大的收益;二是為取得預定的效益盡可能少地消耗審計資源。也就是說,不僅要求最有效地進行審計,同時也要求最有效地分配審計資源,實現最有效的利用。
審計資源配置的社會效益目標是資源配置中效益追求的最高層次,它包括生態環境方面的效益,即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還包括經濟方面的社會效益,如不同階層、不同社會集團之間財富的是否公平分配,社會不公分配的調整,不同地區間的發展水平的協調,充分的勞動就業,社會在文化、衛生、體育、道德觀念等方面的協調發展、社會安定感的維護、社會新風尚的樹立等等,都可以視為審計資源配置的社會效益。
(三)審計資源配置的終極目標:實現審計目標
審計資源配置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實現審計目標,否則審計資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種目標性也是審計資源區別于其他資源系統的根本之所在。審計目標是審計人員實施審計行為所期望達到的理想境地或最終結果(石愛中,2002),是評價經營者受托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對審計目的在不同的審計環境下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理解而呈現出來的具體審計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二條規定:“國家實行審計監督制度。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依照本法規定接受審計監督。審計機關對前款所列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監督。”可以看出,我國審計法律法規確定的審計目標主要有三類:一是真實性,二是合法性,三是效益性。
二、關于審計資源配置的方式
審計資源作為社會經濟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其配置方式必然受到社會經濟資源配置方式的影響。縱觀我國現代審計發展的歷史,經歷了由單一國家審計向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并存的審計體系轉換的過程。不同的發展過程,就有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例如:
1983年我國開始建立審計制度。雖然當時我國已經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但就整個國家總體而言仍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受這種社會經濟環境的制約和影響,當時的審計資源配置須通過計劃進行。在當時單純計劃配置審計資源的方式下,政府對原本屬于市場自我調節的領域大量介入,國家審計資源涉及的領域不斷拓展,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審計資源難以覆蓋所有領域,即使是重點審計領域,大量監督空白也明顯存在,審計質量不高。于是,國家審計機關采取了發展內部審計的辦法來解決普遍存在的審計覆蓋面少的審計問題,自己負責重點單位的審計。
1986年到1994年是我國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重要時期,審計資源配置的市場方式也開始在探索中不斷發展。在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資本市場開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國有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企業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這些從不同側面推動了社會審計的恢復與發展,而社會審計也以其能夠強化企業財務信息、保護投資者利益、促進被審計單位完善內部控制、加強管理等優勢回應了這種推動。審計資源的配置開始向社會審計傾斜,國家審計逐步轉移到宏觀管理的監督上,直接對企業的審計逐漸減少,只是對重點建設項目、重點企業、重點專項資金等進行審計。
此后,“兩會”聯合、“脫鉤改制”、“清理整頓”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為社會審計走向審計市場鋪平了道路,國家審計逐步放棄對于社會審計、內部審計的行政管理,只承擔對其監督的職責。于是,由國家審計、內部審計、社會審計組成的審計體系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完善,逐漸形成對國家宏觀與微觀經濟主體的有效監督。
三、結束語
審計資源配置貫穿于審計工作發展的全過程,應適應形勢發展需要而改革和創新,審計理論界、審計機關領導、審計科研人員對此需做長期探討。(作者單位為青島市城陽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