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摘 要] 反思型教師日益成為當前教師成長和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而衡量反思型教師最重要的指標便是教師的反思能力,從社會觀察學習理論的角度出發,闡述了其在準幼師反思能力培養中的內涵、意義和應用策略。
[關 鍵 詞] 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準幼師;反思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22-02
20世紀80年代,在歐美國家興起了“教學反思”“反思型教師”的研究熱潮,提倡利用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此后,這一新興的教育理論逐漸蔓延到世界各地,成為教師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和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職前教育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開端。2012年,教育部頒布出臺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強調幼兒園教師要具有不斷進行反思的能力,并在“基本理念”和“專業能力”維度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應“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不斷進行反思,改進保教工作;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為各類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院校指明了準幼師反思能力的培養方向。
本文以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為研究基礎,以“趁圩”特色教學活動為例,嘗試探討在職前教育中促進準幼師反思能力培養的課堂策略。
一、“反思能力”的內涵
“反思”的內涵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反思”是對過往的思考;反思的對象包括自身的認知和行動;“反思”是一種程度較深、時間持續較長的反復思考過程;“反思”的主體是有目的性的主動思考,過程中往往伴隨計劃、監控、評價和調節;“反思”過程依賴一定的經驗。因此,“反思能力”就是個體運用已有經驗,以自己的認知和行動為對象,主動開展深入而持久的計劃、監控、評價、調節等循環往復的活動,以達到預期目標的能力。
準幼師的“反思能力”就是幼兒教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根據個體已有經驗,以自己的專業認知和實踐活動為對象,主動開展深入而持久的計劃、監控、評價、調節等循環往復的活動,以不斷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為目的的能力。
二、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內涵及其在“反思能力”培養中的意義
(一)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內涵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經過對兒童社會學習的一系列研究,提出了社會觀察學習理論。觀察學習由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組成。
1.注意過程
在我們眼前顯現的范例有很多,但是我們總是挑選其中一些范例,并且抽取這些示范原型中的某些部分來進行觀察,這種觀察學習的初始選擇過程就是注意過程。
2.保持過程
當原型不再出現提供方向的時候,觀察者要想繼續從原型行為中得到益處,就必須在記憶里以符號的形式把那些反應模式表現出來。由于這種符號化的高級能力,曾經的原型經驗可以被大腦記憶并保存。
3.再現過程
再現過程是把符號的表象轉換成合適的行動。這一過程包括認知組織、反應的發起和監測、在信息反饋基礎上的精煉。具體來說,就是先將新生的反應從認知組織篩選出來并加以組織,然后在行動中表現。
4.動機過程
班杜拉把獲得和操作區分開來,即人們可以通過觀察獲得知識,但不一定通過行為操作表現出來。操作是由動機控制的,強化在這里起重要作用。班杜拉認為,在觀察者仿效原型范例前先給予預期強化物(Sr),讓觀察者進入或加強對原型的注意狀態,再出現示范刺激(Sd),能更好地影響觀察者后期的符號編碼、認知組織和演習等過程,從而促進學習和反應的發生(R)。
班杜拉認為,這四個子過程是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因為脫離了注意范例、記憶保持、操作再現或強化動因中的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觀察學習的失敗。
(二)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在準幼師“反思能力”培養中的意義
1.在積極預期中牢固樹立個人專業化發展的計劃目標
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強調在觀察者注意示范原型前給予積極的預期強化刺激,可以增強觀察者的學習動機,從而促進良好行為的復現。例如,教師在學生剛進入學習的初始階段,就向學生呈現優秀幼兒教師或者優秀幼師畢業生的職場成功案例,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制定未來學習中的個人發展計劃,為后面循環往復的反思指明目標和方向。
2.在榜樣氛圍中提高個人對自身學習的監控和評價能力
觀察學習的過程是對榜樣的模仿和新反應的形成過程。教師在課堂里不斷尋找不同風格的學習榜樣和不同領域的學習榜樣,讓學生自然浸潤在一個充滿優秀榜樣的學習氛圍中,促使學生主動地將自身與榜樣進行不斷的比對和思考,發現問題,尋求策略,從而持久地監控自身的專業認知和實踐活動,培養反思性評價能力,促進反思能力的提升和專業成長,為成為一個反思型教師做好準備。
3.在行為精煉中豐富個性化專業發展的自我調節能力
受到個人和環境中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對榜樣學習的反應是不同的,這就形成了極具個性特色的觀察學習結果。個體通過自身監控和他人反饋調整自己的反應行為,在不斷的練習和調整中使自己的行為反應趨向目標狀態。整個行為精煉的過程既是對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又是富有個性特色的反思過程,促進學生在反思過程中進行創新性實踐。
三、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在促進準幼師“反思能力”培養中的應用
本文嘗試通過“趁圩”特色教學活動,闡述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在準幼師“反思能力”培養中的應用。
(一)“趁圩”特色教學活動概述
“趁圩”特色教學活動以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為基礎,是具有南方特色的翻轉課堂的一種新范式。趁圩,是中國南方大部分鄉鎮人民生活中重要組成的部分,逢“圩日”,人們到集市做買賣、娛樂、交友。“趁圩”特色教學活動的主要流程包括:
1.學生代表請同學上交作品
這是觀察學習喚醒的一個過程,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開始準備進入觀察學習狀態。學生根據導師上次教學活動的任務及課后學習,將自己的任務學習匯報(作品)放到教室中央的大桌子上,形成一個由很多小型“攤位”集攏的圩市。
2.導師宣布開始“趁圩”
這是一個過渡環節,學生可以在“趁圩”前先大致觀望一下全班的作業情況,根據喜好偏向決定“趁圩”的路線。
3.全班自由“趁圩”
宣布“趁圩”開始后,全班學生分散自由參觀圩市中的作品。你可以在“趁圩”過程中向參觀的同學簡單介紹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對自己滿意的作品進行拍照記錄,或者與作品創作人進行一些初步的咨詢。大家可以在這個步驟中初步篩選學習對象,并注意到不同范例的特征差異。
4.同學和導師推舉優秀作品
同學和導師輪流推舉榜樣作品,并說出推舉理由。這既是一種強化刺激的過程,也是再次喚起注意的過程。
5.被推舉同學輪流分享
這個過程是“趁圩”教學活動的核心所在。不同的觀察榜樣被篩選出來后,正式進入大家的注意和保持過程。分享者在講演的過程中提升自身效能感,傾聽者在觀察過程中進行編碼、記憶。
6.學生、導師點評
因為缺少直接外部練習的條件,“趁圩”教學活動利用點評環節嘗試讓大家進行榜樣的心理演練,為下一步自我調整后的再現反應奠定基礎。
7.導師引出新的學習內容
導師總是選擇與已有榜樣原型比較相近的新的更高一級的學習內容,在進行初步的講解、討論以后,提出下一次“趁圩”新作品的內容和要求,推動觀察學習的循環往復。
(二)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在促進準幼師“反思能力”培養中的應用
1.觀察學習的環境創建
首先,在物質環境創建方面,“趁圩”教學活動現場除了寬敞的走道,還在教室的中央放置了一張很大的拼桌,這是“圩市”的主戰場,“攤主”作品的集中堆放可以增強“趁圩”的熱鬧氛圍。教室的前端是現代化電子觸摸屏,方便優秀“攤主”在這里進行集體性的作品介紹。
其次,在心理環境方面,教師要以一種開放的形式,引導大家發現更多的學習榜樣,讓大家明白只要通過努力,自己就可以成為新的榜樣。另外,由于學生的“向師性”,導師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榜樣。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以身示范,向學生傳遞積極的信息,有時候也會拿出自己準備的“作品”與大家一起分享。
在“趁圩”特色教學活動的環境創建中,給我們呈現的是積極的、平等的、有準備的環境,是一個浸潤式觀察學習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里進行觀察學習,可以幫助牢固樹立個人目標和積極推進個人計劃,是提升反思能力的優質實驗田。
2.觀察學習的情境設置
在“趁圩”教學活動中,每一次的作品展示就是一個基于問題的情境活動。導師會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能力水平來選擇情境的設置和組織。每一個新的情境總是與上一個情境內容相關聯,并且體現復雜度和難度的適當提升。這是為了讓大家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已有經驗或者已有的基本從屬技能較為容易地重現范例,促使更多的學生在行為反應成功后獲得強化刺激,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推動自我監控、評價、調整過程的持續,促進反思能力循環往復地持續發展。
3.觀察學習的榜樣篩選
榜樣越是多樣化,觀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創造性的反應。在“趁圩”特色教學的每一次活動中,學生在推舉過程后常常會面對多個或多種榜樣,在教師的作業導向中,學生也很難只選擇一個參考范式改進作品,而是常常把不同榜樣的優秀方面組合成與任何一個示范作品都不同的新的混合體。這就要求學生在觀察學習中不是做簡單的模仿,而是根據個人目標進行榜樣或榜樣某個部分的主動選擇和組織,這是一種高級的觀察學習過程,也是富有創造意味的反思過程,更像范梅南所說的“作為智慧性行動的反思”,是提升反思能力數量和質量變化的重要途徑。
4.觀察學習的行動調整
每個人的觀察學習結果都是不同的,正如前面所說,帶有一定程度的個性特色和創造意味。在“趁圩”教學活動中,導師發揮了重要的支架作用。在點評環節,導師的反饋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她幫助每一個學生結合自身規劃和課程目標調整行為反應,將反思導向職業實踐,讓學生明白正確的行為反應可以在將來的職業活動中獲得成功。這就使學生增強了對觀察學習的傾向性和持續目標——行動的不斷調整過程,為逐漸成長為符合“專業標注”的“反思型”準幼師提供了助推器。
課堂作為一個微型社會,榜樣無處不在。以“趁圩”特色教學活動為例,教師要運用教育智慧,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合理地對這個社會環境施加積極的影響,既支持學生完整、健康地發展,又培養符合現代化要求的“反思型”優秀幼師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梅.師范生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以上海師范大學數學系數學教育實踐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1.
[2]杜威.我們怎樣思維[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3.
[3]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53.
[4]劉焱.反思性實踐:學前教育見習實習指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5.
[5]阿爾伯特·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陳欣銀,李伯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