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君
[摘 要] 將“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雙一流”建設的高度重視。高校必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內涵要求融入“雙一流”建設的全過程。在一流學科建設的契機下,推進思政課的改革和建設,要做到教學理念有心有愛、教學內容有滋有味、教學方式有虛有實、教師隊伍有情有才。
[關 鍵 詞] 新時代 ;“雙一流”;思政課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214-02
長期以來,思政課貼上了“枯燥”“沒用”等標簽,部分高校的思政課流于形式,少數思政課教學還存在著講不活、講不出興趣等問題,這就要求高校加大對思政課的改革和創新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在新時代一流學科建設的背景下,加快推進思政課建設,高校要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資隊伍等方面積極主動作為、精準施策。
一、教學理念:有心有愛
愛是教育的靈魂。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一個厭惡教育的人,肯定不可能成為好教師;一個能夠從工作中發現幸福的教師,肯定會更樂于投身教育之中。因愛人而互愛,教育從而擁有了生命的溫度。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過程。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顯然不完全是教給學生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內在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認知世界。尤其對高校大學生,更要注重培養其自主學習思考和研究創新的能力。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國家領導人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新形勢下思政課教學指明了方向。抓好新時代的思政課建設,對培養廣大青年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立德”為“樹人”,“樹人”先“立德”。立什么樣的“德”決定了樹什么樣的“人”。立德使人成人;樹人使人成才。就是要先教人“為人”而“成人”,后教人“為學”而“成才”。
就如國家領導人強調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本質上講,就是要愛學生。正如我們說,愛是教育的永恒主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二、教學內容:有滋有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當代大學生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思政課,正如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必須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一樣,作為供給主體的思政課教師也必須考慮學生的現實需要,也就是說,思政課要能回應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要善于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需求,強化“精準供給”,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此前,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到大部分學生覺得思政課教材內容枯燥抽象;教材語言不生動,套話、老話過于冗長;教材文字過于繁瑣。因此,希望教師要多講一些接地氣的、生活化的話語,這樣會讓學生更感興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我們說毛主席是語言大師,說的話很符合人們的口味,所以能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流傳,比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話語,比如:“打鐵必須自身硬”“擼起袖子加油干”等等,有感染力、號召力且深入人心。
高校思政課要吸引學生就必須做到教學內容有滋有味,思政課不能高高在上、懸浮在空中,只有落地生根,學生才會愿意去接受和親近,才能讓學生感到教學內容有用、能用。也就是說,要把“高大上”的思政課講得“接地氣”。新時代,思政課必須發揮其理論和課堂優勢,大力研究闡釋、解讀新思想,將其融入教學全過程,同時通過接地氣的講授提升思政課的“趣味”,促使新思想真正入腦、入心、入行。
三、教學方式:有虛有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傳統教學方式與新媒體技術結合起來,有虛有實,虛實結合。當前,要不斷探索和創新“互聯網+思政課”的教學模式,構建線上線下相互支撐的思政課教學體系,積極探索契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的便捷性、交互性等特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效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理論只有注入時代的火花才能散發出思想的光芒。思政課應結合當下的一些時政熱點,讓學生充分思考和討論,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播放一些視頻,如紀錄片《輝煌中國》,這樣既能配合思政課教學,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豐富教學形式,但不能為看視頻而視頻,應該從中挖掘其與思政課的聯系,啟迪學生思考,讓課堂真正“實”起來、“活”起來和“動”起來,進而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親和力。
新時代,思政課教學要以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和獲得感為目標,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思政課講好、講活、講出興趣,讓學生愿意上、愿意聽,使教學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讓學生有更多的教育獲得感。總之,要讓高校思政課活起來,那么教學方式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
四、教師隊伍:有情有才
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教師。新時代,高校要按照十九大報告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的要求,培養一批有情有才、深受學生喜愛的優秀思政課教師。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的談話中提到:“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這就要求高校打造一批有情有才的新時代教師筑夢隊伍。尤其思政課教師要一崗雙責,既要有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更要承擔起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職責。
思政課教師應該是有才又有情的。“有才”就是有淵博的學識,思政課教學能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能理解、好理解、感興趣。同時,注重以學術促教學、教學與科研相互支撐。“有情”就是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真誠和學生做朋友,不忘“育人”這一初心,同時做學生學術上的交流合作者。以心換心,我想,只有老師走心,學生才會入心。
要打贏提升高校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高校必須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抓工作落實,找準問題,精準發力,堅持問題導向、學生導向、效果導向,通過綜合改革和創新實現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與時俱進,同時打造一批一流的師資隊伍,著力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要有新作為,必須精心譜寫新的篇章。在一流學科建設的契機下,把思政課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期待新時代的高等教育萬馬奔騰,相信未來的“雙一流”建設必定會大有可為,也相信未來的思政課會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杜家毫與中南大學學子問答互動全記錄[N].湖南日報,2017-10-14.
[3]李旭炎.立德樹人實踐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4]蔣昌忠: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雙一流”建設[N].湖南日報,2016-11-30.
[5]劉堯.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之路徑選擇[J]. 現代教育科學,2017(10).
[6]“頂天立地”建一流學科[N].人民日報,2017-11-13.
[7]陳寶生:教育改革進入“全面施工內部裝修”階段[N].中國教育報,2017-10-20.
[8]新時代教育當有新作為[N].人民日報,2017-11-02.
[9]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從“起航”到領航[N].光明日報,2015-07-23.
[10]袁靖宇:樹立中國高等教育的偉大理想[N].光明日報,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