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連蓮 黃海珊 黃穎 黃小萍
[摘 要] 解剖學基礎是學生普遍認為較難學的學科,具有知識涉及范圍廣、專業名稱多、內容較零碎抽象、記憶難度大等特點。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單向地灌輸知識,而學生被動地接受,使解剖基礎的教學成效不盡如人意。根據這個現狀,為了研究提高解剖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對“圖文畫冊”結合傳統教學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探討。
[關 鍵 詞] 解剖學基礎;圖文畫冊;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12-01
《解剖學基礎》是醫學專業學生最先接觸的一門形態學學科,具有知識涉及范圍廣、專業名稱多、內容較零碎抽象、枯燥乏味、記憶難度大等特點。學生學習起來往往會覺得枯燥無趣,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傳統授課方式效果不盡如人意。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解剖學的教學質量,是我們亟須解決的問題。
本教學實驗為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而設立,筆者對“圖文畫冊”結合傳統教學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探討。
一、對象
本實驗的對象為我校2017級護理專業5班、6班、7班、8班學生;人數分別為76人、78人、76人和78人。將以上班級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理5、6班為對照組,護理7、8班為實驗組。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基本文化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使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教材以201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王之一主編的《解剖學基礎》為教學內容。兩組均于第一學期開設《解剖學基礎》。
二、方法
(一)對照組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
教師主要運用課件進行教學,照本宣科,輔以一些圖片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股骨,教師根據圖畫,從上到下、由前到后依次講解其特點和結構。此教學方法較枯燥、乏味,學生只能被動地聽,沒有參與感,提不起學習興趣。
(二)實驗組授課采用的是以“圖文畫冊”結合傳統教學的方式
授課前準備一本畫冊并發給學生。教師在授課時,輔以圖文畫冊進行教學。方式有三種:(1)教師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給出圖片,學生標出相應器官的結構名稱。如胃,教師講授其形態結構后,給出胃的圖片,學生根據教師的描述,在圖片上標出相應的結構。此方式把枯燥的理論教學轉變為充滿樂趣的游戲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融會貫通。(2)教師給出某器官的名稱和描述,學生根據描述內容,畫出相應的器官。如心臟,教師講解心臟結構特點后,給出具體的描述:心臟分為四個腔,分別為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室口有相應的瓣膜,左側為二尖瓣,右側為三尖瓣;讓學生根據所描述的結構特點,繪制一幅心臟圖片。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在被動接受課本枯燥內容的同時,從繪畫中找到興趣;通過繪畫加深記憶。(3)教師根據所講授的知識點給出相應的圖片并描述,讓學生通過相關描述進行連線。如神經系統傳導通路,教師講解某傳導通路后,給出此通路要經過的神經元及相應的大腦投射區圖片,再具體描述每級神經元的相應部位及其發出的神經纖維的名稱、交叉部位及大腦的投射區;學生進行連線,并標出相應名稱。此種方法將抽象難懂的神經傳導通路形象化,使其具體成一條清晰明了的線路,學生學習起來也就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記憶。
三、效果評價
根據以上的實驗方法,筆者以學校虛擬實驗室作為平臺,以兩種方式進行評價。
(一)“給圖填字”的圖片競賽
學生從虛擬實驗室的圖片庫讀取圖片,每人辨認十幅圖并給相應的結構填上名稱,確認提交。教師可直接從控制端查看成績。
(二)理論知識考核
從虛擬解剖實驗室的知識庫里提取解剖試題。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答卷,完成答卷后,教師可直接從電腦提取學生成績。
收集學生成績登記如下:
以上統計結果表明,以上兩種方式,考核成績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由此判定在中職學校的解剖學教學中,“圖文畫冊”教學方法對中職解剖學教學的有效性具有提高意義。
四、討論
(一)使用“圖文畫冊”結合傳統教學的亮點
使學生從用耳朵“學”轉變為用腦子“做”,讓學生從被動的灌輸式教學中解放出來,促使其主動動手操作,增強學生參與感,提高學習興趣。同時,此方法具有趣味性,把枯燥的理論文字內容轉變為形象生動的圖片。形象圖片的刺激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記憶更加深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此次教學試驗達到預期目標,但還存在著主觀和客觀條件上的限制
如,此次實驗選取的樣本過少,不能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成績;其次,因我校招收的學生成績跨度較大,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使其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也存在差距;再次,受教學進度、教學環境及教學狀態等的影響,教學質量有所差異,這些差異都會引起實驗結果誤差,期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