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雪林,嚴春容
[摘 ? ? ? ? ? 要]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教學體系向移動互聯網轉移已經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然而,如何形成傳統教學模式與移動互聯網創新模式的融合成為廣大教師關心的核心問題。以藍墨云班課有益APP為例,探究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變革與創新,希望為后續的教學改革提供必要依據。
[關 ? ?鍵 ? 詞] ?移動互聯網;教學模式;創新;藍墨云班課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008-01
一、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創新
移動互聯網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更新換代已經悄然成為人們接入互聯網,甚至參與廣泛社會合作的重要途徑。就現階段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創新體系而言,大致分為如下四個方面:一是將互聯網資源引入教學課堂體系中來,廣泛利用互聯網上的音頻、視頻、圖片等信息充實課堂教學內容,不斷對教學創新點進行科學構建;二是將教學內容搬到互聯網上去,通過用戶之間的廣泛參與,吸納各方面意見形成有效的教學體系;三是利用互聯網形成更具專業性的課程體系,應用包括微課、網絡公開課、網絡學術研討等方式拓展教學的廣泛度,形成良好的量級化升級;四是引導學生對有益APP進行應用,提高學生的課下學習效率,從而形成課上課下學習體系一體化建設。
二、基于藍墨云班課特征的教學模式變革
藍墨云班課是一款由北京智啟藍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教學APP,其主要功能及特征分為如下四個方面:一是通過實名認證的方式組建班級。此種模式可以將線下班級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消除了移動互聯網的陌生感,使得教學內容及教學行為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應用。此種特征也是教學管理在該軟件中得以應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允許多種的互動模式。與其他同類APP相比,藍墨云班課所提供的互動方式更為多樣,包括了投票、討論答疑、頭腦風暴等,客觀上增加了該軟件的應用維度;三是提供強大的教學管理支持。軟件的簽到功能能夠與教師課堂出席率相結合,作業模式可以與學生的課下自我學習相結合,此種能夠形成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更深層次的互動,有助于教學內容及課下作業內容的有效傳達;四是提供豐富的線下支撐,軟件內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其與數字化課堂的充分互動支撐功能均為該APP的課堂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于藍墨云班課教學APP軟件,教學模式勢必會存在一定的變更。一是教師的課程準備過程可以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線下等多種模式同步進行,并形成跨平臺的備課體系,增進教師對課堂內容尤其是擴展內容的理解;二是通過APP能夠形成教師對課堂過程的深度控制,既包括對學生到課情況、課堂互動及問答參與情況等教學層面的控制,也包括對課堂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控制,形成多元化互動關系;三是通過小組任務及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生課下學習的效率。不僅能夠形成作業的線上布置,還能夠增設包括小組互評、指定評價及集體討論等模式,在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較好地完成課題作業的布置與驗收。
三、藍墨云班課應用創新建議
從上述的特征來看,藍墨云班課是一款有效的教學APP,在應用創新方面,筆者結合相關的教學經驗有如下三方面建議。
(一)要創新性構建數據平臺
任何教學軟件所提供的僅為管理及教學框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依賴于教師對資源的綜合應用及補充。而在此過程中個人資源與貢獻必然有限,這就需要在具體應用中集中教研組或網絡教學研究團隊的集體智慧及貢獻形成有效的資源共享平臺,共同開發及補充相關內容。尤其是在測試、討論、答疑解惑等環節。
(二)要創新性地進行外部拓展
此款APP的應用優勢在于能夠與其他教學資源產生有效互動。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一方面要形成與課堂軟硬件資源共享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則需要形成與其他有益APP及其他互聯網資源的有效互動,形成多位一體的創新性教學體系。與此同時,要結合相關的教學經驗,與軟件運營團隊保持有效溝通,將教學一線的經驗及需求向運營團隊進行反饋,從而形成更為有效的應用升級。
(三)要創新性地豐富作業任務
作業任務是此款軟件另一個顯著特征。要結合教學實際對作業任務進行最大化豐富。一方面豐富作業的類型,廣泛應用小組任務、互評任務、頭腦風暴等形式提升學生的興趣及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則是通過科學設定作業的內容,形成多樣化、興趣化、時效化的作業體系應用模式。
四、總結
本文以藍墨云班課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此種APP特征模式下的具體教學變革與創新方式,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對后續的應用創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意見。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今后的教學改革及優化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雷瓊華.基于移動互聯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交互式教學模式淺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7,8(2):120-121.
[2]周遊.移動互聯環境下高職財會專業混合型教學模式探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6(5):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