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梅
[摘 要] 結合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男生多、自律性差、自我認識不夠、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等特點,從“開好大學第一次主題班會”“創建團結奮進的班級文化”“建設高效有力的班干部隊伍”“做好大學生涯規劃”四個方面探索和實踐如何做好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班主任工作。
[關 鍵 詞] 班主任工作;主題班會;班級文化;班干部;機械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126-02
班主任工作是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平臺,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它直接關系學生的成長成才,初入職場的年輕教師該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國內眾多學者和教師對此已有不少的研究,史會余認為做好班主任工作應有強烈的責任心,關愛和了解學生[1]。高美麗認為做好高校班主任應做到富有愛心及責任心,建設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班干部隊伍等[2]。楊黎霞認為做好高校班主任應該尊重和培養學生的個性[3]。這些研究針對所有專業而言,鮮有專門針對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班主任工作的相關研究。以臺州科技職業學院為例,該校機電與模具工程學院有機械、數控、模具及智能控制四個專業,這些專業既有普高畢業升學的學生,又有職高畢業的學生,還有通過“3+2”招收的學生。他們存在共同的特點是90%以上由男生組成,自律性較差,思想上不成熟,缺少獨立生活經驗和思考能力,對自我的認識不夠,在學習和生活中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分析他們的心理、發展特點,對研究如何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很有必要。就如何做好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班主任工作,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開好大學第一次主題班會
大學生進入學校碰到的第一位老師就是班主任,上的第一課就是開班會,第一課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開好第一次班會,既有利于班主任了解和熟悉每位學生,又能贏得學生的好感與信任以便有效地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進入高職院校機械類相關專業學習的學生,他們大多缺乏自信卻又敏感,有著強烈的自尊。班主任應認真組織好大學第一次主題班會,借鑒優秀畢業生成功升學、創業、就業等案例激勵喚醒學生,重建學生的自信,引導其自立、自強。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
(一)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世界,形成健康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人只有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物質生活相對充實,可人民的精神生活卻還亟待提高。學生畢業后要走向社會、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就是豐富未來社會、家庭和人們的精神世界。班主任應引導學生在大學期間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培養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么。學會感恩,珍惜擁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能分辨善惡,做一個傳播正能量的新時代青年。
(二)幫助學生盡快熟悉校園環境,完成角色過渡
學生從普高、職高等進入高職院校學習,角色要及時轉化,高中階段學校會把學生的學習時間排得滿滿當當,大學學習相對自由,一般每天的課程不會超過六節,剩下的大把時光如何安排呢?班主任應引導學生熟悉校園環境,如圖書館、體育運動場館、學校擁有的師資、特色專業、社團及各類有形和無形資產,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社會網絡,學習人際溝通技能,學會時間管理,掌握做好決定的技能。
(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其愛國情懷
站在人生的新起點,在新的歷史時期,班主任還應該利用好主題班會這個渠道和陣地,宣傳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勉勵其自覺將個人的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發展中。督促學生樹立高遠的人生目標,積極參加學校、學院、班級組織的各類思想素質教育活動、文體活動、技能比賽、創新創業、社會服務實踐活動,全面提升和鍛煉自己,珍惜大學的青春韶華,腳踏實地,勤奮學習,增長本領。
二、創建團結奮進的班級文化
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自律性較差,易受周遭環境的影響,因此,創建團結和諧、積極向上、互助友愛、共同進步的班級文化很有必要。班級文化建設可以從寢室文化建設、學習文化建設、其他文化建設三個方面展開。
(一)加強班級寢室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舒適的寢室環境令人心情舒暢,也有利于形成積極向上、團結和諧的寢室文化,班級可以組織一些以寢室為單位參與的活動,如,寢室設計大賽,室規室歌室容評比活動,趣味運動會等[4]。高職機械類專業學生男生多,學生平時除了上課,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寢室度過,若不及時引導他們,很多學生尤其是“3+2”對口升學的學生就會集體組隊玩游戲,甚至在周末也足不出戶,一日三餐都是叫外賣。因此,班主任要定期走訪寢室,對寢室衛生進行檢查,規勸學生注意個人衛生習慣,鼓勵其多去戶外參加體育鍛煉或到圖書館學習等。
(二)加強班級學習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鼓勵學生組建各類學習興趣小組:對準備專升本的學生可以組建高等數學和英語學習興趣小組,對準備就業的學生可以組建CAD制圖、數控編程、三維設計等技能提高興趣小組的學習能力。組織學生報名參加學院的“五軸編程工匠班”“機械產品設計工匠班”“模具設計工匠班”的選拔和學習,工匠班是學院貫徹執行黨中央強化青年學生大國工匠精神而特別設立的,利用學生業余時間指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能的學習班。邀請優秀畢業生或者在校生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發揮學生的新老傳幫帶精神,讓學習優異的學生帶領和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使班集體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定期組織各類班級活動,予以每位學生人文關懷,讓其積極參與到班級文化建設中來
如,申請班級微信公眾號,每位學生都可以向公眾號投稿,稿件內容可以是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班級活動宣傳報道,學生對當下時事政治、熱點新聞的一些觀點見解等。這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加強學生之間的了解,有利于班級團結和諧穩定。定期組織班團活動,如,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朗誦經典詩文、讀書月撰寫讀書筆記等,豐富學生人文社科知識,樹立其文化自信。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如,班級某學生在學院的支持下成立了“3D打印工作室”,通過工作室來嘗試創新創業,既培養了其組織管理、協調溝通能力,又讓其專業技能得到了施展和提高。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學院組織的各類集體活動,如“機電新生拔河比賽”“校級新生籃球賽”“校級紅五月合唱比賽”“校運會”“志愿者服務”等。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不論獲獎與否都能鼓舞學生,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活動中班集體凝聚力得到歷練,班級文化得到豐富,學生各方面的素養亦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建設高效有力的班干部隊伍
高職院校班主任基本上由專任教師兼任,教師既要進行專業課教學,還要兼顧班級管理工作的各項事務。而對高職機械類專業班級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單靠班主任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一些常規性的學生管理工作要依靠班干部隊伍去執行落實。因此,班主任物色班干部,尤其是班長,一定要仔細斟酌,班長應該既品學兼優,愿意為班集體服務,又必須有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和一定的影響力、號召力。班干部隊伍可以通過民主選舉、直接任命、學生自我推薦、協商調整等方式來確定,隊伍可以一年換選一次,亦可三年不換選,只對個別班委進行調整,這需視班級情況而定。班干部隊伍確定后需要監督和管理,班主任應定期召開班干部會議,對其在工作中犯的錯誤予以及時提醒和更正,教給他們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督促其制訂好每個學期的工作計劃,并要求其積極主動匯報工作進展和班級情況。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鍛煉,他們就會得心應手,帶領班級同學共同成長進步。
四、做好大學生涯規劃
《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大學生有了目標以后,才有可能定下心來,安靜地思慮,為自己的目標做出努力,最后學有所成。大學之初,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個人實際情況、所學的專業及興趣等寫好自己的大學生涯規劃,規劃自己在大學三年的總體目標,并學會將其細分到每個學期,目標越具體越容易實現。班主任負責保管學生的規劃,在畢業離校的最后一次班會歸還學生,一起見證學生的成長并分析反思。例如,某校2012級機械專業學生,某學生入校規劃是專升本,三年期間一直為此努力奮斗,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并且在本科畢業時又如愿考取本校的碩士研究生。教育部行業人才需求與專業設置指導報告顯示:機械行業人員增長趨緩,在崗提升迫切。中國制造離不開大量優秀的產業工人,作為機械類專業的學生理應在大學學習期間打好專業基礎,為將來能成長、為實現我國制造強國夢奉獻力量而努力。作為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的班主任也應多下企業訪問學習、掛職鍛煉、了解行業發展新趨勢。鼓勵學生參加與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帶領學生到企業參觀,引導其認清當前機械行業就業形勢,培育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強化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協助其做好大學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意識到這一點對做好班主任工作特別重要,班主任工作應該把學生的終身幸福及長遠發展作為工作中心,教育終極目標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幸福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其身正不令而行,班主任為人師表,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在各個方面影響和感染學生,立德樹人,春風化雨,引導學生為人處世、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史會余.如何做好高校班主任[J].文教資料,2009(24):230-231.
[2]高美麗.淺議如何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J].管理觀察,2009(32):135.
[3]楊黎霞.關于如何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探索[J].文教資料,2008(25):204-206.
[4]楊耒.臺州大學生寢室文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臺州學院學報,2015,37(2):81-84.
[5]王國軒.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