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照
[摘 要] 大數據時代所誕生的許多信息技術對工程造價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基于此,為了幫助高職院校在工程造價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上提供參考,從開設BIM技術課程、開設模擬實訓課程和開設信息管理課程三個角度對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需要有所設置的新內容做出了研究,并對其進行了相應的闡釋和說明。
[關 鍵 詞] 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工程造價;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219-01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大數據時代也隨之到來。而在建筑行業之中,以BIM技術、建筑模擬實訓技術和工程信息管理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技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著,與工程造價行業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因此,高職院校在工程造價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上必須要對以上信息技術有所體現,只有這樣才會使其所教育出來的學生能夠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成為行業內先進、有用武之地的精英人才。
一、開設BIM技術課程
BIM技術全稱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信息數據為基礎來建立模型,并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備真實信息的一種高科技模擬技術,有著信息一致性、完備性、可視性、協調性和優化性等特點。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被提出以來,BIM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建筑行業之中,成為行業內實現精細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其有以下幾項特點:
1.BIM技術被應用于建筑工程整個體系的數字化管理中,可以實現建筑業從策劃到驗收全部流程中所產生信息的全面集成。其運行方式為運用參數模型整合各項目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開展策劃、運行、維護管理、變更和處理工程中所出現危機的工作,這可以使相關技術人員能夠對整條工程的信息及時做出準確了解和采取措施應對。由此,工程從設計到施工、監理、咨詢和物業上實現了協同發展,從而有效提升了工程整體上的施工效率并縮減了工程進度及成本。
2.在高職中開展BIM技術課程可以將整體建筑工程全面、直觀地展示出來,這樣過去只能用文字進行描述的建筑工程現在可以利用三維技術得到有效展示,整個工程的細節能夠被清晰地描述出來。這樣,學生對建筑工程的認識將更加清楚直觀,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建筑學的理解并為其進一步開展工程造價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開設模擬實訓課程
工程造價課程有著很強的實踐性,這就需要高職院校設置課程時重點關注實訓項目,這對其專業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在工程造價課程的設置上,應重點開展工程施工過程的模擬課程,這將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熟悉整個施工過程中的各項操作環節。同時,學生還可以在對模擬課程的動手實踐中形象地了解到每一個環節施工的細節,可以有效增加學生對工程施工內容的認識。由于現在先進的模擬施工學習軟件的真實度很高,學生既可以在學習中加深對施工環節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提升其對工程造價的興趣,促進其更深入地展開學習。
2.工程審計作為工程造價的重要部分,應當成為工程造價專業中課程設置的重點。工程審計主要對學生計算工程量、單價審核、合同審查等方面進行訓練,能夠起到全面提高其實踐能力的良好效果[1]。
三、開設信息管理課程
工程造價課程對學生的信息管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具備了良好的信息管理能力,未來學生在工程造價上才不會出差錯,這需要高職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做到以下幾點:
1.高職學校需要增強學生工程詢價相關信息的收集能力,這將使學生更了解市場行情。當前很多工程造價專業學生是依靠政府所發布信息為參考進行計量計價的,這樣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詢價能力,降低工程造價學生在國際化人才要求中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需要重點開設信息管理課程,在課程中要重點鍛煉學生的市場信息收集能力,以此來為其工程造價能力的提升提供幫助。
2.工程造價離不開招投標及合同管理方面的內容,需要學生進行重點學習。但當前很多高職學校所開設的工程造價專業在對招投標及合同管理知識點上基本只是通過理論講解的方式開展教學,但招投標及合同管理方面的知識點有著很強的實踐性,特別是其中涉及工程索賠的部分需要學生具備高超的信息管理收集能力。這需要高職院校在設置工程造價專業課程時在招投標及合同管理方面重點結合實際工程案例開展實訓教學,以此來鍛煉學生的信息管理能力,確保其可以適應實際工程中的項目環境,這樣會有效提升其專業能力,將其培養成為更優秀的人才。
綜上所述,本文集中研究了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需要設置的內容,通過研究發現,采用本文所列舉的應開設課程可以取得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其更深入地開展學習從而使其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成為未來行業內所需要人才的良好效果。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推動我國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在大數據時代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以此為我國建筑行業取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胡凱,胡育.大數據時代高職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3(2):3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