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霞 安俊
[摘 要] 體育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通過分析太平湖體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優勢和機遇,提出發展建議,為太平湖體育旅游的更好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 鍵 詞] 太平湖;體育旅游;機遇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57-01
體育旅游是現代大眾旅游中的一項特種旅游,它把文化體育與旅游結合起來,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我國體育旅游業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至1997年我國旅游創匯收入中體育旅游、娛樂旅游所占比例大約為總收入的1/3。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的頒布,體育旅游業以一項高凈值體驗的新型旅游形式出現,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之一。安徽省黃山市太平湖風景區憑借其獨特的生態和區位優勢,極具發展體育旅游的潛力。
一、太平湖體育旅游發展現狀
太平湖鎮地處黃山市黃山區西北部,位于黃山風景區與太平湖風景區的中心位置,是安徽省實施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游發展戰略的重要區域,同時也屬于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的核心區,2010年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太平湖憑借自己區位之優越、生態之優良和風景之秀麗,牢牢抓住國家對體育運動重視的機遇,引進水上滑翔俱樂部、國際帆船俱樂部等體育精品項目,將體育與旅游融合,同時,進一步建設完善太平湖體育旅游的基礎設施,全力打造“體育+旅游”為主題的新品牌,不斷推進體育旅游發展,先后舉辦全國鐵人三項賽、垂釣大賽、游泳橫渡賽等品牌體育賽事活動,獲得佳績。2016年,太平湖景區獲得“2016中國體育旅游精品景區(十佳)”稱號,太平湖運動休閑小鎮獲“2016年度中國戶外評獎大會評選年度最佳基地”。
二、太平湖體育旅游發展的優勢分析
(一)區位優越
S103省道、合銅黃高速縱貫境內,與世界雙文化遺產的黃山風景區四門相鄰,距九華山風景區比肩相望,不到30公里;距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西遞宏村古村落、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首齊云山、徽州文化發祥地—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等著名景區不到100公里,距江蘇、浙江、上海等長三角大中城市也在400公里左右。
(二)資源豐富
太平湖物產豐饒,盛產40多種淡水魚和300多種動植物,尤其是湖周盛產的綠茶更是享譽世界,是傳統名茶太平猴魁和黃山毛峰的主要產地。1915年萬國博覽會上,太平猴魁脫穎而出,一舉奪冠;2007年,太平猴魁作為國禮茶贈與俄羅斯時任總統普京。人文深厚,是徽文化、佛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的結合部。景區及湖畔還發現了恐龍蛋化石、古人類遺址等。
(三)綠色生態
太平湖被譽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是安徽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積88平方千米,是杭州西湖的17倍。植被豐茂,樹木覆蓋率達95%左右,是自然生態最佳的綠色風景勝地,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水質極佳,非常適合體育旅游與養生度假。
(四)設施完善
近年來,太平湖在保護生態環境與資源不受污染和破壞的前提下,完成了近百公里的環湖公路修建,引進并建成沿湖國際品牌酒店3家,床位數超過2000張,引進高爾夫球場1家(標準18桿洞),有國家摩托艇訓練基地等一批體育旅游與運動設施。已建成的太平湖俞家隧道及共幸大橋等工程,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體育運動的需要,建成后環湖最精品的賽道立即顯現。
三、太平湖體育旅游發展的機遇
《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說明我國已經把發展體育旅游事業作為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的重要產業,同時也是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太平湖體育旅游在此契機下,積極加大體育產品與服務的發展,以爭創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平臺,以絕佳的生態、人文、資源及舉辦各種大型體育運動賽事為基礎,為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發展環境。
京福、黃杭、皖贛復線三條高鐵和池黃城際鐵路建成,大大減少了旅客的乘車時間,也為太平湖大力發展體育旅游創造新的機遇。
四、太平湖體育旅游發展的挑戰
(一)體育產品的設計、開發與生產
體育產品的設計要從傳統的“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家啥都不知道”的單一型旅游產品向復合型“特色鮮明、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的產品轉型升級。
(二)體育活動的策劃、推廣與服務
將體育與旅游、文化、商業等有機結合,打造極品服務、精品策劃,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五、太平湖體育旅游發展建議
體育旅游可以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在充分發揮體育旅游產業優勢的同時,抓住機遇,建立太平湖體育旅游特色,打造太平湖體育旅游品牌,形成大眾體育產業鏈,推動集聚發展。
(一)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在產品項目開發及日常維護中要注意環境的保護,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加強旅游人員的環保意識。
(二)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通過崗前、崗中培訓或在有條件的中專院校設置體育旅游相關專業,規范、標準的專業培訓使體育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有所提升,為高素質的體育旅游人才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加強體育文化宣傳
圍繞“請進來、走出去”,引導體育消費觀念,打造“進得來,出得去,留得住,還想來”,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柳伯力.體育旅游導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石巖,舒宗禮,夏貴霞.近十年來我國體育旅游研究現狀綜述與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07(4).
[3]韓魯安,楊春青.體育旅游學初探[J].天津體院學報,199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