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昱帆
[摘 要] 自貢市中職汽修專業的發展呈現高速但不良好的狀態,主要突顯為生源素質不高,師生比例失調,師資技能不強,各學校對此專業建設差距過大等。針對諸多現狀現象,提出設想,致力于改善我市及本校汽修專業現狀,最終實現其就業從被動轉變為主動的健康態勢。
[關 鍵 詞] 生源狀況;汽車產業市場;師資狀況;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67-01
自貢市現有高職院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21所。四區兩縣均建有職教中心,全市共有國家、省級專業實訓基地5個。全市職業教育共有10大類60余個專業。其中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汽車的熱度持續升溫,加之汽車工業的發展強勢,決定了汽車從業人員的大量空缺,我市絕大多數中職學校開設了汽車運用與維修(簡稱“維修”)專業。但是我市開設汽修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呈現與市場企業脫節、實訓設施設備條件更新速度不及、師資力量覆蓋面不夠、市場就業指導及校企合作深度廣度不夠等現象,導致此專業畢業后有部分學生不會選擇汽修行業就業或者從事汽修行業時間過短等,遠遠不能到達“學有所用、學有致用”的學生培養目標,所以本人針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措施。
一、我市中職學校汽修專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社會觀念的束縛
由于社會存在以往的老觀念——中職、職高都是為“差生”服務的,“差生”才會去讀此類學校。不管學生的成績如何,在中考過后想方設法都要去擠上普高這所大船。這樣的觀念至今籠罩著許多家庭。
(二)學生素質客觀能力
不可否認現在本地區汽車專業的學生中,自身的素質,包括文化、動手、團隊協作、人際溝通等綜合能力確實亟待提高。
(三)師資情況參差不齊,“半路出家”占多數
縱觀我市絕大多數中職學校開設的汽修專業的師資情況,科班出生的教師較少,很大一部分是其他機械專業或者是相關專業改行從教的,甚至在我市某縣的職業技術學校中出現過有英語老師改行來從教汽修專業的。這些非科班的教師普遍理論強于實操,書面多于實際。
(四)汽車專業隨市場的波動性大
每年大量的汽修專業學生進入頂崗實習階段,然而每年企業空缺的工作崗位在一定范圍內是穩定的,這就會產生“供過應求”的尷尬局面。再加之現在許多線上購車平臺,如“汽車之家”等對傳統4S店銷售是巨大的沖擊。我校近3年的汽車與維修專業學生就業跟蹤情況反饋,能在同一家4S店工作上半年的不到當年該專業畢業生的30%,能工作一年以上的不到10%。
(五)我市缺失汽車支柱產業
決定我市汽修專業中職畢業生就業水平的一大因素是我市沒有可以批量接收的汽車產業企業,這就造成了我市的畢業生只能向外市外地區輸送。
二、改善汽修專業現狀的建議
(一)引企進校
把工廠搬進學校,把教室建在車間。我校先后引進中德諾浩、中德合作、長征寶馬等企業,在校內建起了汽車維修等生產性實訓車間,采用“師帶徒”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學生邊學理論邊實訓操作邊加工產品,既是學生,又是員工,摒棄我們之前在黑板上修車的尷尬教學局面。
(二)學生進企業
我校通過政策導向,內引外聯,加強了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在市內數十家企業建立了較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由學校和企業同時考核,既解決了學生的頂崗實習和就業問題,也為地方企業培養和輸送了人才,保障企業的用工需求。同時,也使學生提前接觸到今后從事的工作崗位,讓他們在頂崗實習階段更快地適應。
(三)加強實訓設備投入,狠抓技能競賽
學生的技能不強,也是就業受限的一大因素。我市的中職學校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加大實訓設備,在每年的省、市技能競賽中展示自己。我校正在籌劃專門組建技能參賽隊伍的師資和隊員,爭取和川南幾市并駕齊驅,努力追趕成都,最終實現本校的畢業生在全省的就業中有一席之地。
(四)加大師資力量的提升,促進教學業務能力
建議上級部門多出臺一些鼓勵職業從教者考取相應資格證書的激勵政策,多為職業從教者課題申報和資金提供支持,多組織開展職業從教者技能交流、技能競賽的活動。
(五)加大校企合作,依托職教政策
要想發展職業教育,本人覺得還是應該在校企合作方面進行探究。結合我校在川南職教領域中的優勢地位,努力拓展汽車行業的資源。建議我校汽修專業教師定期、定點的去我市各大汽車4S進修學習;其次,通過政府招商引資等大政方針爭取在我市本地區組建汽車支柱產業,切實解決我市汽修專業就業面臨的尷尬局面。
(六)抓中高職銜接,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積極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加強中高職的銜接,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升學機會。
綜上所述,本人就自己從事的教學工作對我市的中職汽修專業的現狀進行探討并大膽設想今后的發展,為我市中職汽修專業良好發展提出可行建議。如有不妥之處,請專家和同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張皓明.德國職業教學模式的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5,26(29):82-84.
[2]孫小林.淺談中職汽修專業課教學模式改革[J].西部大開發(旬刊),2012(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