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紅
[摘 要] 近年來,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教學中,為教學改革開辟了嶄新的天地。在中職語文備課中巧借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效益。
[關 鍵 詞] 現代信息技術;語文備課;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82-01
中職生語文能力普遍薄弱,思維能力不強,學習方法欠靈活,對語文課不感興趣。要想改變死氣沉沉的課堂教學氛圍,我認為必須從教師改變開始,而教師又必須從備課改變開始。巧妙地于備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既能豐富課堂內容,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
一、擷取網絡資源,豐富備課資料
浩瀚的網絡資源提供了海量教學素材,根據教學所需,擷取一定的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優化整合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備課資料。在教學《雷雨》一課之前,事先準備相關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欣賞,并與學生一起交流劇中演員的精彩表演。學生在師生交流互動中真切感受人物語言的無窮魅力。這樣一來,有效地開闊了學生視野,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朗讀教學中,我認為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指導朗讀,在情感的調動、情境的營造、意境的復現都難以調動學生入情入境。于是,我從網上下載名家朗誦的視頻,用以輔助教學。名家的配樂朗誦可使課文的文字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里去,深得學生喜愛。如,講授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播放方明先生渾厚陽剛、氣勢磅礴的配樂朗誦,讓學生感受詩歌豐富曲折、奇譎多變的形象,昂揚振奮、飄逸出塵的格調,感受大唐詩仙獨具魅力的浪漫主義情懷。
二、學生參與備課,培養學習能力
受傳統教學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觀念仍沒有完全轉變過來,依然過分強調教學過程的系統化和規范化,導致課堂面目似曾相識,甚至千篇一律。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我打破教師只顧自己與文本對話的傳統備課模式,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備課環節。
如進行以“毒品”為話題的作文輔導時,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收集有關“毒品”的素材,形式不限。具體做法是把學生分組分別收集新聞報道、圖片、視頻、警句格言、漫畫等形式的材料,并要求各組根據材料擬一個解說提綱(用Powerpoint制作)。當學生把所有的備課材料發給我的時候,我真不敢相信:學生竟然呈上了一份份內容豐富的材料,一個個制作精美的課件。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信息技術為學生參與備課提供了一個操作便利的平臺,學生把對教材的理解化成聲、像或文字等,匯成多媒體課件或素材,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并使教師備課時不再以自己的“體驗”來代替學生的“體驗”進行教學的預設,從而重視學生的真正需求。學生參與教學的備課環節,能讓教師深入了解學情,進而從學生的角度看教材,熟知學生的真正需求,使備課時的預設做到適時與適度。同時又可以讓學生感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樂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更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處處學語文。
三、推進集體備課,提升反思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為教師開展集體備課提供了便利。在教師集體備課過程中,由主講教師就某個課題講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環節的設計,分析教材、教師、學生、生活等資源的有機整合;參與備課的教師對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等發表看法,暢所欲言,進行思維碰撞,產生智慧火花,共同分享集體的智慧成果。主講教師綜合集體備課的精華,完成課題的集備教案,上傳到校園網的教學資源庫,以便其他教師參考借鑒。
在我校,由于每個教師教不同專業的班級,不同專業學生的語文基礎差別甚大,其中會計、首飾和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語文基礎相對好些,而電子、機電、汽修等專業學生的語文基礎非常薄弱。各個教師在教材內容的篩選與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均有一定區別,所以,要求教師在集體備課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礎上,再次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特點,對前期的電子備課進行個性化修改,這樣,經過個性化修改的備課才能既體現集體智慧,又融入個人創新。
不過,備課至此還未結束。因為備課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那就是教學反思。傳統教學是用紙筆書寫教學心得,屬于個人的封閉性的經驗。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個人的教學反思可以公開發布在網絡上,引起教師的共勉與思考,達到教師群體對個體課堂多維度的熟悉,從而達到一個非常好的校本研究的效果。可見,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提升教學反思能力,促進教師交流,共同提高,體現真正意義上的集體備課精神。
總之,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語文備課,有了更新更大的發展空間,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豐富和提升。順應時代發展,語文教師要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并適時適度運用于備課中,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元素,扎扎實實提高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周軍.教學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