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軍
[摘 要] 針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培智職高學生職業康復教育課程研究等相關理念提出主張,為職業康復課程研究、學校未來發展及培智學生成長提供支持與保障。
[關 鍵 詞] 培智;職業康復;課程開發;預期成果
[中圖分類號] G76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057-01
一、職業康復概念的界定及詮釋
國際勞工組織(簡稱ILO)對殘疾人職業康復的定義是:職業康復是為殘疾人謀求并維持適當職業而進行計劃、設想及給予職業指導、職業訓練、改善工作環境等與職業有關的幫助。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重新整合學校現有的職高教育課程資源,將職業康復與職業教育有機結合,重建包括職業能力評定課程、職業訓練課程和支持性就業安置等三大職業康復模塊在內的課程體系,以達成培養具備職業綜合能力的殘疾公民的根本目標。
二、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積極開展培智學校職業康復教育,培養培智學生職業能力,是積極踐行學校“生活教育,以人為本”和“塑造健全人格,培養生存技能,融入主流社會”辦學宗旨的內在要求。
(二)針對歷屆畢業生就業不良的情況,開展職業康復教育更是勢在必行。其原因多為沒有適合的工作,本身能力與市場需要脫節,因此進行職業康復教育更是加強智障學生生存能力的現實需要。
三、理論依據
(一)國際勞工組織提出的《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公約》第三章“發展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服務的國家行動”中指出,“主管機關應采取措施為殘疾人提供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安置、就業和其他有關服務并對之進行評價,以使殘疾人能夠獲得、保持職業及提升”,由此可見,加強殘疾人職業康復教育研究,可減輕國家與社會負擔。
(二)中央與地方政府2014年相繼出臺的《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計劃(2014—2016年)》和2017年新頒布的《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計劃(2017—2020年)》均要求特殊教育應實行“醫教結合”,即康復與教育相結合,因此,開展職業康復教育研究是國家政策的要求和國家特殊教育意志的體現。
四、研究目標和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了解學生的職業能力情況和本區域內智力殘疾人就業情況,并據此重建學校職業康復教育課程體系,設置職業康復相關課程活動,以達成培養具備包括職業技能和職業環境適應能力等在內的職業綜合能力的殘疾公民的根本目標。
(二)研究內容:重建包括職業能力評定課程、職業訓練課程(包括專業核心課程、必修文化基礎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和支持性就業安置等三大職業康復模塊在內的課程體系。
(三)研究重點:以開發培智學生職業訓練課程為重點,著重研究專業核心課程的構建。
五、研究對象與范圍
學校培智職高班學生。
六、研究的思路、過程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建立就業調查與職業評估課程課題組,充分了解學生殘存機能、智力、職業傾向、職業操作能力等情況,為職業訓練課程研究提供依據和建議。
2.據調查與評估結果,篩選既適合學生學習訓練又能符合地方特色的專業技能課程來構建專業核心課程,最終形成既有核心課程、又有文化與選修課程的多樣化職業訓練課程體系。
3.確定專業核心課程后,按照核心課程實際操作要求,著手建設庇護工場,既開展技能實訓,又進行就業安置,達到職業康復的目的。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開展就業調查分析和學生職業能力評估。
第二階段:開展“核心—文化—選修”職訓課程開發。
第三階段:開展庇護工場建設與職業技能實訓、就業安置。
(三)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檢索與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培智學校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相關的中外文獻資料,總結他人的經驗,梳理、分析學校現有職業教育課程設置優劣情況,為本研究提供實證材料和研究思路。
2.調查法:對職高階段的所有培智學生進行問卷、訪談、能力評估及對區域內部分畢業生進行訪談,了解在校學生殘存機能、就業選擇等職業能力情況和畢業生就業情況,為設置和開展有效的職業康復教育課程活動提供事實依據。
3.行動研究法:根據調查研究和職業評估結果,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綜合、調整課程內容,力爭在課題研究期限內使課程體系日臻成熟、完善。
七、研究的預期成果
(一)預期理論成果:通過研究得到新的職業高中康復教育課程體系以及職業康復與職業教育結合產生的新的教學方法等。
(二)預期實踐成果:通過研究而產生的殘疾人庇護工場及配套儀器設備和職業評估工具等,職業康復教育校本教材,教師職業康復教育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生在校內庇護工場的就業安置。
八、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一)主要觀點:在原有職業教育課程基礎上,引入職業康復的相關內容,共同服務于培智學生,能更有針對性、更具實效性地促進其職業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二)創新之處:本研究側重職業訓練課程的研究,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的構建,運用職業評估課程,不斷根據評定結果進行康復訓練和教學調整,從而形成更加有效的職業康復教育課程,此乃課程改革新舉措。
九、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
(一)課題組核心成員應是特殊教育一線工作者,有參與研究過各級課題,要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應至少研究過1個課題。
(二)圍繞課題開展前期準備工作,課題組核心成員分工協作,搜集有關文獻資料及歷屆部分培智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工作等,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和實際依據。
(三)學校應預算各項研究經費,為保證課題研究在規定期限內圓滿完成任務,并確定定期集體研究時間。
總之,通過培智職高學生職業康復教育課程研究,為智障學生回歸社會、融于社會創造條件,并不斷調整改革步伐,以適應新的特殊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喜靈,劉偉.論社會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普及[J].基礎教育研究,2013(1):8-10.
[2]肖忠勇.特殊教育學校智障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培養之我見[J].學周刊,2013(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