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摘 要] 在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今天,高中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這四大能力之中寫作是智力強度最大但是訓練效果最低的一項能力,作文教學是現如今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和難點。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從幾方面提出提高高中作文教學有效性的方法以及策略,以此來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關 鍵 詞] 高中;作文;教學方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091-01
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先后進行了課程改革,這些改革都具有一個共性,就是能夠在最短時間,使用最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提高教學的效率,尤其是在高中作文教學之中,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更加凸顯出來。
一、提高作文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從事任何一種活動以及學習,都需要在過程之中貫徹和落實有效性的原則,高中作文教學也不例外。高中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根據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設定教學目標,進行針對性的作文教學,使作文教學更加有針對性,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在這樣的教學之下,要求教師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對高中生來講,寫作能力是他們需要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其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能力、把握能力,加強學生思維的邏輯性以及嚴謹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以及價值觀。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學應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寫作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主要有生活體驗、文化素養、語文能力、知識積累等方面,想要寫好一篇文章必須應該要有思想、豐富的生活體驗以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思想以及風度生活體驗的載體,用流暢優美的語言來表達作者深刻的思想,所以提高語言應用能力以及豐富生活體驗也是提高作文教學的關鍵。
二、提高高中作文教學有效性的實踐
(一)在教學過程之中融入生活化情境
對學生來講,其生活經歷以及社會閱歷比較有限,一些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這樣的問題,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之中加入一些生活化情境,讓學生能夠在特定的生活場景之中通過體驗或是想象來感知生活、積累生活經驗。任何的生活元素都可以應用到寫作之中,在生活之中不斷積累寫作素材,發現生活之中存在的無限美好,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之中有話可寫,有素材可說。
例如,在任務描寫寫作訓練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回家之后觀察任意一位家人,以家人為主題進行寫作,學生回家之后進行觀察,會有意外收獲,比如,爸爸媽媽已經開始有白頭發,臉上的皮膚也不再光滑,開始出現了皺紋,媽媽下班回家之后不僅要為全家準備晚飯還要做許多家務,在幸福生活的背后爸爸媽媽都付出了很多。使用這樣的形式進行訓練,不僅能夠豐富作文內容,還能夠使作文中學生表達的情感更加真實。
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鼓勵學生擴大課外的閱讀量,通過這種方式來擴大學生的視野,積累寫作素材,積累一些好的表達方式以及措辭手法,另外,培養學生讀好書、好讀書的良好習慣,為提高寫作教學的有效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立意,這就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之中準確把握立意,達到緊扣主題的目的。通過新穎的角度立意,選擇不同的題材作為作文的切入點,獨辟蹊徑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對事件或者是事物的看法,使作文更加豐滿。
在作文素材選擇創新,在立意的基礎之上,選擇創新型的素材。但是在素材的選擇中也應該提醒學生注意取舍,不能夠進行簡單的羅列或者是隨意的堆積,選擇的素材應該圍繞全文的立意和中心思想,素材的選擇應該要注意真實性和客觀性。
語言表達方式的創新,語言表達在作文寫作之中是非常重要的,根據作文的主體以及文體的需要,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前后呼應,緊扣主題,同時陳述論點,層層推進,使文章的表達更加順暢,寫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三)對文章的評價模式進行改進
一篇優秀的作文是需要經過反復的推敲以及修改,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修改能力。
例如,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之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每四到六人為一個小組,組內的成員互相進行作文的批改,并且提出修改的意見和監理,這樣在幫助其他學生提高作文質量的同時也能夠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在教師進行小組設置的時候應該注意學生的整體差異性,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和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進行搭配,互相進行批改,查看是否有語病、錯別字、用詞是否恰當等。
綜上所述,高中作文教學方式是非常多樣化的,教師應該選擇適合學生的方式進行教學,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能夠愛上寫作。
參考文獻:
[1]徐進.淺析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實用性和創新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4).
[2]馮光.論高中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方法與策略[J].速讀(中旬),2016(1).
[3]唐惠忠.提高高中作文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2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