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達森,柴方玲
[摘 ? ? ? ? ? 要] ?高校后勤具有人多、面廣、資金量大、影響安全穩定因素較多的特征,對高校工作機制的平穩運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后勤黨建工作作為后勤工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后勤各項工作的開展成效。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后勤黨建工作,提升后勤基層黨組織生活質量和黨員參與度,強化黨員與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勢下高校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
[關 ? ?鍵 ? 詞] ?高校;后勤;黨建
[中圖分類號] ?D26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038-01
一、加強高校后勤黨建工作的意義
(一)高校后勤黨建工作是開展后勤工作的重要政治保障
加強高校后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有利于提升黨組織和黨員的“四個意識”,堅定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幫助黨員干部立足崗位、立足大局,做到知責、明責、盡責,增強組織觀念和規則意識,加強自我約束,自覺發揮好表率作用;有利于落實“四個服務”要求,為雙一流大學建設提供堅實的后勤服務保障,不斷深化后勤改革、強化服務特色、實現內涵式發展。
(二)高校后勤黨建工作能夠促進后勤工作的有效開展
加強高校后勤黨建工作,將進一步提升黨委主體責任,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領導,保障和促進后勤中心工作開展;將進一步提升黨員干部對一崗雙責的認識,強化分工負責和一崗雙責制度,完善領導干部考核內容,進一步促進思想政治、意識形態、反腐倡廉、安全穩定等工作;將進一步加強領導干部黨建工作責任制,突出對本部門黨建工作的職責,承擔中心業務工作和黨建工作雙重責任,切實把黨建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黨建工作與中心業務工作同研討、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促進基層黨組織建設。
二、高校后勤黨建工作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對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而清醒的認識。有的高校后勤黨組織對自身地位和應發揮作用缺乏主動的宣傳和引導;有的對后勤黨組織的地位和應發揮的作用缺乏全面了解,對黨建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認識,對黨建工作的成效缺乏科學的評估和把握。
2.黨組織活動難以開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后勤面臨的工作范圍廣、工作任務重、事務性事情多等特點,后勤職工日常工作較多,因而對理論學習和組織活動在思想上不夠重視,認識上不夠統一,例如,后勤食堂、車隊、公寓等特殊崗位的職工,需要全天候堅守崗位,很難有時間參加黨組織活動。
3.對非在編員工黨員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深入和發展,原有的在編員工越來越少,自聘職工成為高校后勤職工隊伍的來源,人員流動性大,組織中的黨員流動性相對較大,難以有穩定規范的黨組織生活,不少黨組織在自聘黨員的教育管理作用不明顯,缺乏制度規范。
三、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后勤黨建工作的對策探討
1.加強黨員教育力度,提升服務育人能力。根據高校思想政治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后勤黨員和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推進全員育人工作格局,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積極關心職工生活,了解思想狀況,深入基層開展談心談話,及時掌握職工的思想情況和工作狀態;進一步搭建思政工作平臺,完善思政工作的引導與宣傳制度,加強青年職工教育培訓,開展新入職職工專題培訓;進一步引導職工提升團隊意識和大局意識和集體觀念,營造積極的工作氛圍,提升服務觀念和育人意識,將服務育人工作貫穿于各項工作中,擴大后勤全員育人工作格局。
2.規范黨組織活動,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水平。進一步完善“三會一課”制度和每月黨日活動,規范各支部會議記錄和黨員手冊的使用,建立班子成員深入支部監督檢查制度;完善黨員管理機制,吸收優秀職工、業務骨干、先進分子加入基層黨組織,加強對自聘職工中黨員、積極分子、團員的管理,幫助他們解決思想、工作、生活困難,逐步建立流動黨員管理機制;豐富黨建活動形式,例如開展教職工和學生黨支部的“1+1共建”活動,加強與后勤服務對象的溝通交流,廣泛征集意見建議,提升服務保障能力,編制后勤優秀員工、優秀黨員事跡匯編,開展老黨員講黨課、老職工講校史等活動,做好后勤優秀傳統教育的傳承。
3.做好宣傳、群團工作,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在后勤職工中廣泛樹立榜樣力量,征集典型人物事跡,宣傳先進事跡,推薦優秀典型參評“兩優一先”等各級評優活動;在傳統宣傳形式基礎上,積極借助網站、微信平臺等新媒體傳播優勢,樹立具有鮮明特色的“后勤人”形象;發揮共青團作用,堅持黨建帶團建,以黨團聯建、結對子、談心與研討會、黨課教育等活動形式,達到“黨團聯動,共同成長”的目標;堅持積極分子參加支部活動、在支部中開展黨建帶群建的措施,充分發揮黨支部黨員與積極分子子的溝通交流,擴大積極分子隊伍,為支部不斷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雷敬炎,吳靜.新形勢下創新高校后勤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6).
[2]王海橋.高校后勤黨建工作的思考與途徑探索[J].領導科學論壇,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