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君 譚濤
[摘 要] “Solid Works三維建模設計”課程是高職教學中與機械和設計有關的專業教學的核心課程,這一課程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專業性強、知識含量巨大。在高職教學過程中,對這一課程的教學時間安排往往不夠充足,導致高職學生對這一核心課程的掌握情況不夠理想,從而影響學生的專業技能發展。針對這一問題,探討了基于微課的高職“Solid Works三維建模設計”課程教學,希望通過在這一學科教學中滲透微課教學改變當前的教學現狀,進一步提高這一學科的教學效果。
[關 鍵 詞] 微課;高職;Solid Works;三維建模設計;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122-01
一、微課的內涵及其在“Solid Works三維建模設計”課程中的現實意義
對微課的內涵,我國還沒有明確的概括,綜合一些研究者的看法,可以將其簡單概括為以下內容:微課即針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特定的知識點,通過教師制作相關的教學視頻,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供學生隨時觀看和學習的課程資源。同時,微課也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微課教學具有即時性、碎片化、自由化、互動性等幾個特點。而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從更加廣義的角度解讀微課,可以是包括視頻在內的許多試聽資源的總和,例如PPT課件、知識點的測試卷,甚至教案、參考資料等都可以納入微課的范圍。總之,微課最大的特點就是“微”,一段微課的視頻一般在十到十五分鐘之間,也可能會更短,可以只有幾分鐘,只解決一個知識點。正因為微課的這一特點,在“Solid Works三維建模設計”應用過程中,微課具有其獨特優勢。高職“Solid Works三維建模設計”課程的設置在高職學校所占學時大約在50學時左右,針對這一課程的實踐教學課時更少,不到全部學時的三分之一,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沒有機會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和消化教學內容,這就造成學生的學習無法深入。微課的應用,可以將教授內容的學習放到課下,課上時間用來為學生答疑解惑,這種教學模式從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更強的能動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過程中的探究精神等都可以得到更好的鍛煉,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二、微課程在高職“Solid Works 三維建模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Solid Works三維建模設計”涉及許多專業,例如機械專業、化工專業、機電專業等專業教學中的設計與制造部分,都會用到這一技術,該技術的主要內容是以三維計算機軟件的應用為核心,輔助完成三維建模以及機械零部件的裝配、優化等工作,目前、該科目的教學一般采用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練習——模擬操作的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該技術的操作過程較為復雜,學生在進行練習時往往記不全教師的示范環節,從而對該科目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對科目學習的信心。將微課引入這一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改變現狀,首先,教師將教學內容按模塊進行劃分,之后將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制作成微課視頻或者PPT,上傳到班級的微信群或者校園網的平臺上,由于微課內容簡短,很方便學生隨時學習,因此,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熟悉教學內容。學生還可以將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通過新媒體平臺反饋給教師,與教師就教學內容展開互動。其次,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針對教學模塊的重難點進行講解,解答學生的疑問,使學生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在此基礎上展開實踐操作,對操作過程中不熟悉的內容,可以隨時打開教師的微課視頻進行學習。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實踐任務,引導學生在學習微課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并完成任務。例如,微課教學杯子的三維建模,請學生結合微課自行設計飲料瓶或者飯盒,為了更好地完成設計,學生會積極地投入對微課的學習和探究中,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將理論和實踐有效聯系起來。
三、微課在“Solid Works 三維建模設計”課程教學中應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微課適合教學知識點和教學目標單一的教學內容,不適合綜合性較強的內容,因此,教師在選取教學內容時要慎重,選擇有明確的、單一教學目標的內容進行微課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交替使用,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有所得。其次,微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教師所無法掌控的,因此,在制作微課時教師的講解和示范要盡量生動,在微課的最后環節,可以設置基于這一知識點的相應的學習任務,以此督促學生集中注意力自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綜上所述,微課在“Solid Works三維建模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實踐和探究學習內容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也是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研討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的內涵理解與教學設計方法[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4(4).
[2]李湊,劉贛洪.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的SWOT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