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鑫
[摘 ? ? ? ? ? 要] ?文本解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現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依然存在著僵化問題,主要表現為套路化、政治化、單一化。因此,為了避免僵化,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素養,重視文本解讀在教學中的作用,而文本細讀作為新批評的重要理論遺產,在當下對中學語文教學中課文的解讀有著重要意義。
[關 ? ?鍵 ? 詞] ?文本解讀;語文教學;文本細讀
[中圖分類號] ?H09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117-01
一些有研究意識的教育工作者已經將文學批評中的一些理論同語文教材解讀相聯系,比如孫紹振、錢理群等專家學者嘗試將西方文論中的某些理論用于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并獲得了豐富的成果,得到了語文學界的認可,但仍有一些一線教師尚未認清文本解讀之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過于依賴教學參考書,迷信所謂的權威解讀。
一、文本解讀僵化問題的表現
(一)文本解讀的套路化
一些教師在解讀文本時習慣于延續一貫的思維模式,用同一套語言生搬硬套,忽視每一篇文本所要傳達的獨特意蘊。比如,在解讀寫景的課文時,一些教師習慣性地認為課文表達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在一些課文中,我們的確可以看出作者對祖國風光的熱切贊美,但并不是每一篇寫景的文章都是如此,比如,李白的《將進酒》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更多的是表現出作者豪邁灑脫的情懷,并非單純贊美自然景色,因此一些教師把這句詩解讀為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很顯然是不合理的,這體現了他們在文本解讀上的套路化傾向。
(二)文本解讀的政治化
文本解讀的政治化也是當下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一些教師習慣于用政治的眼光來解讀文本,比如,在解讀《項鏈》這篇文章時,一些教師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歸結為批判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與勢利。但現實中,虛榮與勢利并非是小資產階級專有的,這根植于人性,是每個人人性深處的黑暗面。因此,把虛榮與勢利僅僅歸結于政治階級是片面的,是不確切的。
(三)文本解讀的單一化
一些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過于依賴教學參考書,而不去進行獨立解讀。不僅如此,他們也反對學生進行獨立解讀,當學生的解讀與所謂的權威解讀產生偏差時,教師就會判定學生是錯誤的,更有甚者,教師會要求學生將權威解讀一字不差的背誦,長此以往,這勢必會導致學生思維固化,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某些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不能做到思想觀念上的與時俱進,因此,在解讀文本時長期以來都延續著同一種模式,甚至對一篇文章的解讀數十年不改一字,這與語文教學所倡導的開放性、多元化的理念背道而馳,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思維必然會被禁錮。
二、避免文本解讀僵化的路徑
是什么導致了教師在文本解讀中的這幾種錯誤傾向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第一,一些教師個人的學術素養不高。這些教師缺乏文本解讀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不能進行獨立思考,因此必須借助教學參考書中的解讀;第二,一些教師對文本解讀缺乏正確認識,這些教師沒有認識到文本解讀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不愿意在文本解讀上花費大量時間去鉆研;第三,教師為避免誤讀,因此選擇套路化、政治化、單一化的解讀。如何避免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僵化,筆者認為:
第一,教師應樹立對文本解讀的正確認識,應當充分了解文本解讀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首先,教師應對文本的相關概念有一定認識。新批評理論認為文本是指由語言文字組成的文學實體,文學作品本身是一種獨立自主的存在。而語文文本則是指選入語文教材中的,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解讀的課文。語文文本與文學批評中的文本概念雖然有所差異,但仍有共通之處,因此,我們可以借鑒文學批評中的相關理論,并且聯系語文教學的實踐加以改進,用于解讀語文文本。其次,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地感知、理解、評價、創獲文本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應以學生作為出發點,把重點放在文本上,教師應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使學生獲得對文本的建設性體驗,最終達到育人的效果。
第二,教師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要研讀文本解讀的相關理論,也要廣泛地閱讀,使自己的思想不斷與時俱進,避免思維僵化。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有知識儲備,更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和開闊的視野,只有這樣在解讀文本時才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才能解除教學參考書中觀點的桎梏,獲得更加多元化的解讀。
第三,教師要正確理解誤讀的概念。在以往的文學批評理論中,“誤讀”被看做是“正讀”的反面,但隨著現代闡釋學以及解構主義的興起,學界對“誤讀”產生了新的認識,誤讀不再是對文本的一種疏忽的、偏頗的解讀,而是有可能成為一種創造性的解讀,在語文文本解讀中也是如此。我們可以把語文文本解讀中的誤讀分為不合理的誤讀和合理的、創造性的誤讀,對于前者我們應當避免,而對于后者我們應對其價值予以重視,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誤讀,這對于他們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重要作用。比如,莫泊桑的《項鏈》,有些學生認為女主人公瑪蒂爾德是一個執著于夢想的人,夢想也是一種欲望,因此也伴隨著痛苦,這種解讀就可以視作為一種創造性的誤讀,是對語文教學有價值的解讀。
如何避免教學中的僵化現象,文本解讀是關鍵,合理的文本解讀離不開教師個人努力,教師應提高自身素養,從多種維度觀照、闡釋文本,運用“細讀法”,打破原有的僵化的理念框架,為語文教學注入活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思想更加自由、視野更加開闊的課堂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紹振.經典小說解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韋芳.在文本細讀中實現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J].教育探索,2010(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