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婕,苑春暉,李欣泉
[摘 ? ? ? ? ? 要] ?新時代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走向深入,高校人才培養相關的觀念、制度等需要配套的修改。從教學制度、培養機制、教學模式入手分析提出更好服務于國家和社會需要人才的思考,以期為培養高水平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關 ? ?鍵 ? 詞] ?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C96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225-01
當前,國家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正處關鍵時期,搞好人才建設與儲備是保障改革順利推進的關鍵因素。大學應當著眼于新時代國家建設對人才能力素質的需求,積極探索新時代高素質人才
培養規律,構建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培養模式,發揮系統整體合力效應,確保人才培養與社會進步同頻共振。
一、改革完善與人才培養要求不相適應的教學制度
(一)實行“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全面培養體系
創新型人才與復合型人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而合理
的知識結構則是培養創新型與復合型人才的必要條件。芝加哥前校長哈欽斯認為,如果教育內容過分偏重專業技能,就會影響學生能力的充分發展。當前人們也對高校過度專業化、功利性傾向提出了批評和質疑,“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是全面培養學生的一劑良方。為適應我國社會進步與發展要求,我們應該借鑒各方先進的辦學經驗,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牽引,在課程管理上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度,實行跨院系、跨校選課等自由選課制,鼓勵學生選修外專業的課程。在堅持通識教育的同時強調“先博后專”,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起來,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完善院校聯合培養機制
通過集中精銳師資力量,整合教學資源,構建院校內部聯合平臺,采用團隊型教學模式,實現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跨越式發展。同時,要進一步深化軍民融合以及開放辦學的思想,大力探索軍隊院校與地方著名高校以及國外院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
(三)實行嚴格的學位淘汰制度
當前,存在個別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沒有明確的規劃,學習動力不足,這與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極不相適應。許多學校雖然有相關的學位審核制度,但沒有真正發揮制度的作用。為保證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嚴格實行學位淘汰制度,根據學生構成與總體水平確立一定的淘汰比例,對沒有達到畢業
條件的學生,給予降級或取消學位,使得優勝劣汰成為一種嚴格執行的機制,從思想上根除學生的惰性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進取精神。
二、改進以培養知識型人才為目標的教學模式
(一)轉變教學理念,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遠重于學習內容。因此,要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式學習模式。課堂講授內容主要以重點、難點為主,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索信息,靠自學、查閱資料、同學之間相互討論的方式有條不紊地自我吸納知識,在主動學習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遵循開放性、挑戰性、體驗性的原則,將學術研究應用與所學知識連接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師應該以知識運用為牽引,引導學生思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在課程學習中多安排一些參與性較強的案例式與研討式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討論研究,啟發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人格和創新能力,肯定和鼓勵學生進行批判式、自主式學習
高層次的學習目標,就要摒棄過度強調教育。美國國防大學在教學中始終堅持“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固定規則”的原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實現更規范性的思想,鼓勵學生通過理論分析與實戰驗證等方式,以批判的眼光學習教學內容,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與學習方法。
三、滿足高水平人才培養需求,打造與高素質生成相匹配的師資力量
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是培育一流人才的基石。
(一)精心編配,優化隊伍結構
教師的整體素質關系到教學質量,要堅持“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培養”的原則,建立一支曉于專業、年齡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教學科研能力強、熱心教學工作、有敬業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
(二)加強培訓,提高組教能力
未來社會建設中,作戰方式多樣化、戰場空間多維化、系統結構整體化、作戰指揮自動化,要求教師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多元的知識結構、良好的人格修養、健康的心理素養和高超的授課藝術。
(三)雙向交流,激活人才資源
一方面,要注重“走出去”,有計劃地選送科研創新經、社會實踐等經歷不是很豐富的教師赴科研院所、地方企業跟課、跟學、跟工,幫助他們豐富經歷、了解科技前沿動態和社會建設實際需要;另一方面,要堅持“請進來”,從校外挑選一批實踐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優秀同志來學校擔任客座講師,確保教學工作貼近前沿、貼近實踐。
總之,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著眼高水平人才培養這一根本標準,著力在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模式標準等方面與社會接軌、向國家建設聚焦,確保人才培養效益的最大化,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保證。
參考文獻:
[1]張亮.我國通識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與出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35(6):80-84,99.
[2]王曉陽,曹盛盛.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挑戰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5(4):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