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笑顏
[關 鍵 詞] 中職;教師成長;教師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191-01
本文從信息化發展、先進技術層面、綜合知識儲備等方面入手,全面剖析當下中職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信息化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
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傳統粉筆黑板掛圖所取代不了的,就像習慣了智能手機無法再適應過去的老式手機一樣,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的信息化培訓做了一年又一年,但真正能掌握信息技術的教師少之又少,甚至有些教師在上信息化教學課時,因為需要涉及信息化,所以做課件基本就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刻意為了能與信息化教學掛上鉤,而制作一款PPT。這種低級別的PPT教學普遍存在于患有職業倦怠的教師身上,甚至絕大部分課件都是由網上下載而直接使用的。
往往教學課件只是一種載體,如何靈活運用教學軟件做出更加優秀的教學課件,這對所有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網絡的特點之一就是資源共享,網絡上具有大量的資源,但不是照搬照抄,許多資源必須整合,找出適合自己學科特色和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各種信息化教學也不僅僅局限于教學課件的制作,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和專業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需要從心里接受這些新鮮事物,充分利用各種技術手段,簡化一切復雜的內容,讓大多數學生能接受新的知識和要求。
在信息化方面。其實很多優秀的軟件可以使用,例如PS軟件中可以制作出完美的動畫效果,還有很多視頻軟件可以制作出完美的小視頻,可以利用這些工具軟件去創造出更加完美的展示效果,既讓課堂活躍起來,又能增加學生的感官意識,更加方便地去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能。
二、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力對中職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
記得在一部系列科幻電影里描述了,當一個星球的文明超前地球幾千年的時候,地球上大學學習的知識在該星球上已經是小學必須掌握的了,其實這些不無道理,仔細想想一百年前“師以夷技以制夷”的時候也才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開始,先進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必然是推動社會的進步的因素之一,那么教育也要與時俱進,從過去的私塾先生發展到現在的各學科教師,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專業成長,關注時代發展。
中職專業課教師的專業成長其實尤其重要,中職學校如同其他職業學校一樣,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而不斷努力,教學的至高境界無非是與企業能無縫對接,企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先進生產技術與生產力的提高。就機械加工類舉例,前些年還是主流的數控加工類逐步被現代的智能制造所代替,中國提出的“智能制造2025”也離不開這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力,中職專業課教師的目光應該不斷拓展,不斷更新,實時跟上社會主流生產步伐,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的相關知識,努力培養“智能制造2025”大環境下所需求的新型生產人才。
近些年推出的國家示范校建設、質量提升工程都明確教師企業實習的環節要求,在主管部門、學校支持下,中職專業課教師更應該把握好機會,利用在企業的時間,多學多看,利用這種來之不易的充電機會,近距離感受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應杜絕各種以企業培訓為休假的情況發生,更不應該出現虛報、假報的情況,這是對學校的不負責也是對學生的不負責。
三、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必須具備綜合知識
中職教師專業發展中還應該具備跨學科知識,其實道理很簡單,在具備專業課知識的同時,也必須了解本行業內有可能遇到的相應知識,知識的綜合運用在工作中也會經常遇到。專業課教師必須具備文化課教師所具備的知識水平,文化課教師在授課時,也常常遇到專業實踐中要運用的專業課知識。曾經在與一位英語教師溝通時,發現中職英語課本上介紹了許多專業課知識。專業課教學課本中也不免摻雜其他學科知識,所以要求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不斷充電,適應社會發展,適應專業發展的需求,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努力把自己培養成適合社會發展的新時代中職教師。
中職學校的教學特點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發展,以加工制造類學科為例,從手工業到蒸汽機,從電動機的發明到它融入傳統加工制造行業,從電腦的發明到它融入現在的加工制造業,機器人的普遍使用,正在把加工制造這一類學科帶進工業4.0時代。20年前的中職教育沒人會想到電子商務居然有這么強大的市場,遍布全國的百年郵政也沒有料到快遞業發展如此之快,基礎知識一成不變,但是必須用現代眼光去看待基礎知識。必須時刻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融合現代科技和學科特點,進一步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之,中職教師的專業成長道路應該是持續性的,不應該是保持水平“三十年不變”的心態。時代在改變,社會在發展,技術技能型人才也在等待我們一批批的“生產”,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中職教師應不懈努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時刻武裝自己,時刻提醒自己,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持續成長。
參考文獻:
[1]吳雪恩.中職教師職業倦怠分析及對策[J].百家論苑,2008(6).
[2]吳真.中職教師職業倦怠與相關因素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