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莊惠子 高曉莎
盡管“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已在多地展開,但仍存在人才培養內容與企業需求脫節、教育教學方法陳舊、評價機制單一等多種問題。通過對英國學徒制的研究,對比我國學徒制試點項目的現狀,提出了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從崗位能力分解、師資力量培訓、培養過程優化、評價系統多元化等多個方面進行探索與創新。
一、我國現代學徒制理論與實踐研究現狀
(一)職業能力標準不一。職業能力研究是國際職業教育研究和實踐中的重點,而職業能力標準設計則是職業能力研究的基礎性工作,然而我國職業能力標準設計存在諸多問題。
不同職業學校參照了不同國家的職業教育做法進行職業教育改革,從而形成不同的職業能力認知,導致了不同的職業能力標準,缺少權威性,難以全面反映行業企業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
(二)師資力量難以滿足人才培養需求。目前職業院校的教師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企業實踐工作經驗缺乏,造成在專業實踐過程中教學指導能力較弱,實現不了學徒制下的教育教學要求。此外,很多教師欠缺相應行業的職業歷練,對職業精神的認同感較模糊。在整個學徒模式下的教學過程中,僅關注學生專業知識本身的傳授與技能的培養,而忽略學生對于職業精神的養成。
(三)教學監控與評價體系單一。傳統教學質量監控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對于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的質量監控與評估并不完善,對于學生到企業進行的短期及長期實習更缺乏監控與評估。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對實習過程中的測評僅流于簡單的形式上的管理,并沒有做到實時跟進學生在實習單位的真實情況,且測評過程中對主要由學校的指導老師進行,雖然也有用人單位人員的參與,但是并不能體現實習過程中學生在職業崗位中真實的學習狀態,由于此種單一的評價方式,造成了輕視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綜上所述,我國的職業教育與先進國家相比,在職業能力認知、教育教學能力、過程監控與結果評價等多方面都有較大差距。
二、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探索
通過對先進國家的調查研究,對我國現代學徒制實施現狀的對比分析,提出了以校企共贏為前提,以職業資歷架構為標準,以校企聯動為機制,以圍繞個人終身學習和職業成長為軸心,以激活校企生態資源為驅動,以多平臺建設為基礎,以共享、共榮、共生、共贏,協同發展為原則的教產對接、校企深度融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一)通過基于崗位序列的職業能力分析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改革實踐過程中,以高職物流人才終身學習環境為基礎,校企深度合作,依據區域物流企業崗位設置及能力要求,歸納出倉儲型物流企業、運輸型物流企業以及綜合型物流企業的崗位種類和能力標準;基于人才職業發展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為學生提供 “操作員——主管——經理——高級經理——總監”五個職業階段的能力提升解決方案。
(二)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建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機制。近年來,經過研究和探索,通過開展為企業量身定制的“冠名班”、業務忙時學生在崗,閑時在校的“巔峰實習”項目,同時引入菜鳥驛站、京東等項目,建立校內現代學徒制試點基地,傳統師生教學與校企學徒教學雙軌并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等多種方式的學徒制的探索,推進了學校與企業間的緊密合作。并在開展人才培養中通過聯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參與評價的育人機制,探索如何形成用人企業與職業院校協同開展現代學徒制的長效機制,合理統籌利用校內實訓場所和企業實習崗位等教學資源。
(三)通過專家進校園等多樣化手段提升綜合教學能力。通過建立合作發展理事會、專業指導委員會、校企專家站三級外部組織體系,引入為師生傳經授課的“高管進校園”活動,架起了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的溝通橋梁,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契合度,打造出以謀求雙方良性循環效益為基石的校企協同共贏新平臺。
(四)通過三方貫通機制完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在實踐過程中,要完善與現代學徒制相配套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制訂相適應的學分管理辦法,創新學制管理方法,制訂以育人為目標的全面全過程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標準,可引入學校與企業之外的第三方參與考核評價,建立多方參與的考核評價機制。
三、結語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探索過程中,通過對國內外現代學徒制項目的對比研究,以移動交互式智慧教學環境作為個性化“教”與“學”的人才培養手段;以學分積累、校企互認作為人才評價方式;以融合企業真實案例、結合企業崗位能力需求的教學平臺作為高端就業、終身學習的培養載體,建立了行業、企業和學校三方貫通的人才培養通道,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創新和實踐。目前,德邦、京東、順豐、先飛達等物流行業企業都對該模式下培養出的物流人才予以了高度評價。(作者單位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