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婷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1977年班杜拉率先提出的。他認為人在調節行為與知識兩者之間的關系時,往往需要判斷自身能力及影響行為、動機、行為等方面的因素。同時,在人類自我調節系統中,人的判斷力發揮著關鍵作用,即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認為所謂自我效能感,就是個體在活動中判斷是否能夠完成任務以及感受水平、自我把握的一個過程。
一、自我效能感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
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對自己將來的職業發展都會期待有好的結果,但在之后的教學中與自己的期待有落差的話,力不從心之感就會產生。就會讓青年教師對教學活動望而生畏,在這種情況下,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為的決定因素。教師對自己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有較高的預期,那么今后他們的教學和科研能力狀況就會有很大的提升。如果他們在實踐中能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形成良好的教學的效果,會使師生的關系更加融洽,就會更加熱愛教育教學工作。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會有很好的成就,愿意去挑戰自我,這樣會形成教師間良性的競爭,形成互相促進,互相學習的氛圍。
二、自我效能感的測量
自我效能感的測量需直接針對所研究領域的工作活動和行為,它不是一個直接對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評估,而是對某些特定活動和行為能夠做得怎么樣的自我評估,也即是說,自我效能感測量的并不是個體擁有多少技能,而是測量個體運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特定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本課題在自我效能感的測量中采用訪談法和自陳問卷的形式。
在訪談法中,編制教學中具體十項任務作為訪談提綱,訪談者為35歲以下青年教師。將訪談提綱中的任務給訪談者呈現不同的難度,讓訪談者去評估自己能否完成,再去評定自己在完成時的自信程度。整理訪談的問卷,分析訪談者的自我效能感程度。
自陳問卷采用團體施測,采用已有的《高校教師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 Likert 5 點自評式量表,從“很不符合” 至“很符合”為五等級記分制。
問卷結果顯示,青年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為M=1.63,青年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較低。在性別和學歷商的差異都不顯著,一線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比輔導員的自我效能感高,兩者差異顯著。分析青年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偏低主要是因為青年教師群體面臨著學生和行業認可的壓力,教學科研任務重的壓力,職稱晉升難的壓力,收入較低的壓力等等。
三、提高青年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一)加強學習培訓、探究現代教育觀
學院應該給年輕的教師提供培訓的機會和平臺,成立學習小組,共同探討新的教學方法。探究多種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增加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這些教學方法會增加師生很多師生的互動。良好的師生互動是教師個人自我能效感和自我認同感的必備基礎。師生互動會使得教師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體會成功,從而強化自我效能感和教師身份的認同感。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采取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等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良好的教學效果必然會收到學生的正面評價,使教師增強自信心。
(二)舉辦豐富的校園活動形成和諧的校園氛圍
舉辦體育娛樂比賽活動,輕松愉快的校園文化的建立。比如舉辦教職工拔河比賽,并將拔河比賽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傳統,每年將比賽延續。這些活動既有趣味性又能增加教師的團隊凝聚力,促進了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與人際溝通。使高校教師的人際關系越和諧,越能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教師的許多重要工作非群體合作不可,如精品課程建設、課題研究、學科建設等,都需要教師之間的通力協作,需要老中青教師之間的 “傳幫帶”。高校的青年教師,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和協調能力,積極應對人際交往中難以避免的矛盾和摩擦,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在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中,才能越努力的工作,從中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從而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三)建立合理制度增強教師的自信心
高校應該多舉辦教學競賽,使教師在大家認可的、既定的規則面前,公開、公平地競爭。使教師間互相學習,推動教學改革,嘗試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對新進教師取得教師職業生涯最初的成功并獲得滿足感和職業自信,從而降低職業焦慮,緩解職業壓力。教師如果對自己的工作和單位滿意,他們就會保持積極健康的狀態,會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和身份認同感。(作者單位為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