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一、前言
產業在地理空間上集聚,能夠形成相對競爭優勢,是一個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長期以來,從世界各國產業分布情況都可以觀察到產業集聚現象。理論學家們一直試圖揭示產業集聚現象背后的生成機理,探求產業集聚生成過程中的內在機理,從區位理論、貿易理論、城市理論以及增長理論,一直無法圓滿的解答產業活動在區位空間集聚的原因。
20 世紀 90 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為產業集聚的產生提供了另一種解釋。新經濟地理學以空間為研究對象,通過討論一個經濟體的地理結構是如何被兩種力量此消彼長所塑造,即在促進集聚的向心力和促進擴散的離心力之間的張力塑造,而在產業集群的研究中備受關注。從理論層面來講,新經濟地理學是迄今為止研究產業集聚的主流經濟學理論。因此本文將基于新經濟地理學克魯格曼的中心一外圍模型(CP模型)比較分析北京-上海創意園區集聚形成機制。
二、創意園區集聚形成機制
克魯格曼的中心一外圍模型(CP模型)認為兩個對稱的區域會分別發展成為核心和周邊區域,從而揭示了經濟地理聚集的內在運行機制。CP模型模型顯示,有兩種力量決定著經濟行為和經濟要素在空間上是收斂還是擴散:聚集力與分散力。在初始均衡的兩個地區,隨著貿易成本的逐漸降低,當聚集力大于分散力時,勞動力的移動最終會導致產業的不對稱地理分布。
那么,我們該如何度量集聚力與分散力呢?集聚租是一個重要的測量度。所謂集聚租是指一個企業脫離集聚地區遷移到外圍地區而遭受的損失。企業之所以愿意加入集聚區或者集群,原因在于這一網絡組織能夠創造出集群租金。如果沒有集群租金,集聚經濟效應就不會出現。產業集聚的過程是集群租金得以不斷增進并維持的過程。當集群租金增進停止,甚至逐漸減少時,產業集聚就不再繼續發展壯大而開始走下坡路,最終可能導致衰敗。
三、北京798-上海M50創意園區集聚形成機制比較分析
(一)北京798藝術區集聚形成機制
在0到Q1區間,798藝術區只是一個因淘汰或升級換代而閑置的廠房,它的集聚租為負數( 因為還未有任何集聚效應產生),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在Q1到Q2區間,是798藝術區集聚租開始上升并達到最高點,集聚力開始大于分散力。這一階段集聚租的上升還體現在政府引導所帶來的循環效應。在Q2到Q3區間,798藝術區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但一些負面因素也開始浮現。時尚消費充斥著“798”藝術區,越來越多的商業機構來這里尋找商機,面對這種情況,藝術家們很無奈,有些紛紛選擇離開。而在租金方面,隨著“798”藝術區的名聲越來越響,更多的人開始涌入這塊藝術寶地。
(二)上海M50創意園區集聚形成機制
在0到Q1區間,M50是一個待改建的老民族工業廠房,它的集聚租為負數( 因為還未有任何集聚效應產生),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在Q1到Q2區間,藝術家及創意設計機構的入駐營造了蘇州河沿岸濃厚的文化氣息,眾多的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隨著海內外媒體紛紛爭相報道,M50創意園聲名遠揚。此地逐漸形成了目前上海最具規模和有著藝術質量的當代藝術社區,由于藝術家的聚眾活動,有意無意使這個被完全遺忘的地區成為上海藝術的主流。 在Q2到Q3區間,M50雖然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1)入住商戶的級別不高,定位不明確;(2)特色不突出,整體形象還有待提升;(3)產業結構上餐飲、休閑占據了很大的部分,與創意園區的總體定位有所出入;(4)與周邊的社區、城區發展建設不同步,資源、設施不能共享。這些問題都給M50的前景帶來困擾。
(三)比較結果分析
北京798藝術區的空間集聚是由藝術群體的自發集聚而形成的,目前798藝術區仍是一種集聚的穩定結構。上海M50園區的空間集聚是政府政策引導所導致的,目前M50也處于一種集聚的穩定結構。
三、中國創意產業園區未來的發展思路
借鑒798 藝術區和M50創意園區集聚的經驗和總結,根據我國創意園區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提出以下建議。
(一)做好前期規劃
對創意園區的規劃首先應做到全面性、長遠性和戰略性的經濟布局,實現資源在空間上的最優配置。也就是說,通過實現集聚租不斷增加,增強聚集力增長的潛在動力。
(二)做好中期統籌
經驗表明創意園區發展要想取得預期成效,離不開對區內各種資源的整合和統籌。統籌的目的也是要促進園區內各實體機構的協同進步,使聚集力進一步加強,分散力進一步減弱。
(三)做好后期保護
保護方面應積極發揮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扶持作用,防止因經濟利益的短視而盲目發展不合時宜的產業。(作者單位為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