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浩
一、前言
就現階段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還存在縣域財政體制不完善、經濟因素的制約等各種問題,導致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低,無法獲得可持續發展。筆者針對這些問題,結合調查研究及個人理解,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促進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分析
縣域經濟主要是指在縣級政府調控之下以縣域為中心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區域更大的分工協作的一種經濟體系。縣域經濟是各類經濟活動的總稱,建立在縣級區劃基礎之上,其中包含漁業、副業、牧業、林業、農業等各個部門,以及相關金融、財政等其他服務部門等。在各個部門之間,縣域經濟發展是以獨立的經濟單元形式存在,其經濟活動與經濟關系也是相對比較獨立的。
從某個程度上說,縣域經濟發展屬于行政區劃性的區域經濟,在發展進程中要有效建設縣域區劃范圍,并且要針對環境、人口、經濟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關系做好協調,為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一般來說,縣域經濟的發展應當立足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縣域經濟的發展要重視特色文化的創建。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穩定上升的趨勢,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因此得到有效的改善,對于精神文明的建設越來越重視。所以,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實現縣域整體文化素養的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重視縣域特色文化建設,可以不斷創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結合人文特色和地區環境模,推進經濟和文化的互相幫扶作用。在經濟發展中,文化發展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大縣域特色文化建設,可以創建良好的人文環境,進一步促進縣域經濟繁榮發展。
其次,縣域經濟的發展要重視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對縣域整體環境予以保護,可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還能保護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當將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作為基礎性的前提,只有保障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才能從宏觀上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環境保證,在這個基礎上促進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縣域經濟的發展要重視人口素質的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素質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從某個程度上說,人口素質越高,經濟的發展越快速、越穩定。加強人口素質,可以將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對縣域環境、經濟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將縣域經濟的發展效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促進縣域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三、目前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分析
就現階段縣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縣域財政體制的制約。就目前縣域經濟發展現狀來看,縣域財政體制的制約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首先,上級集中過多的收入,縣鄉基本上不存在固定收入,上級財政拿走絕大部分的財政收入,這種財政體制難以將縣域內財政增收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其次,財力的配置和財政責任存在脫節現象。在各級財政中,縣鄉財政是最困難的,但是卻承擔著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兩級政權運轉等支出責任,造成縣域經濟發展出現收不抵支的局面。第二,經濟因素對縣域財政發展造成的制約。首先,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大部分的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還存在嚴重的滯后性,總財源非常有限,這對縣域經濟實力的持續發展能造成一定的制約。另外一方面,我國很多的縣域經濟都是依靠農業發展,而大部分縣鄉的農業生產水平比較落后,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程度比較低,農業生產的附加值以及勞動生產率較低。其次,很多縣鄉地區雖然存在數量較多的工業,但是普遍經濟效益差、規模比較小,導致財政收入來源不穩定。這些問題導致我國現階段的縣域經濟發展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四、加強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重視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系列的實踐研究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商業、農業、工業,可謂是“無商不活”、“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對于縣域經濟發展而言,縣域有關領導要找到經濟發展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農業化發展程度不夠導致的還是工業化發展程度不夠造成的,在這個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部分地區要想實現崛起,必須基于自身實際,充分考慮到環境的脆弱性和資源的有限性,降低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在這個基礎上建立適合縣域經濟的生態環境優化型、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切實有效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此同時,還要重視產業配套,加快循環經濟的發展。每個縣域都要有兩三個優勢企業,其他的企業則為其提供配套服務,這樣才可以實現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還要重視縣域民營經濟的壯大,發展具有地區特色的經濟產業。因為民營經濟實際草根性質比較強,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縣域領導要對此予以重視,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利用思想的先導作用促進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轉變縣域經濟增長方式
縣域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增長方式。在新時期下,必須要積極打破傳統模式下低效益、高消耗、高投入的經濟增長方式,積極創新觀念,與時俱進,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目前縣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農業經濟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產業。基于此,要想為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創造穩定的運營環境,必須要整加強對農業產業的管理。縣域有關領導人員要全面深入考察,對地區情況做到全面了解,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實現資源最優應用和選擇,結合地區實際情況開展特色化農業,在這個基礎上形成農業產業鏈,實現標準化生產和規范化生產。對于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給予支持和鼓勵,實現縣域農業的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經營,借助科學的管理和規劃創建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業品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地區農業競爭實力的全面提升,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推動力。
與此同時,在對縣域經濟增長方式進行轉變的過程中,要重視環境保護與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結合實際情況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確保生態資源與地區經濟發展能夠和諧共處。只有重視對生態資源的保護,才能實現效益經濟的發展,將地區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進行科學的應用與開發,這樣才能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與和諧發展。總而言之,縣域有關領導在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中要重視地區環境保護,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科學的開發與規劃,推動縣域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
(三)促進地區文化建設
對于縣域經濟發展而言,地區文化的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促進地區文化建設,可以實現區域整體人文素養的提升。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勞動形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積淀成特有的地區文化。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的領導和管理人員要對地區文化建設予以重視,加大地區特色文化的建設力度,以此為主要動力推進經濟發展。加強對地區獨特文化的建設,可以營造出一種健康的、積極的氛圍,從而達到提升地區人口素質的目的。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而言,文化建設是一種重要的特色資源,深厚的地區特色文化資源可以轉變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本,對于縣域綜合實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加強地區文化建設力度,需要對地區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開發和探索,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和發展情況構建具有特色化的文化產業模式,在這個基礎上招商引資,利用文化帶動經濟發展,逐漸推動縣域經濟增長。總而言之,縣域領導以及管理人員對于地區文化的作用和重要性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并且針對文化資源進行合理地、科學地利用,以此為載體推動縣域經濟增長,比如對地區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并形成具有特色化的旅游業,并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旅游特色產品的開發,形成地區特色品牌,這對縣域經濟的發展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落實財政體制改革
切實有效落實財政體制改革工作也是推動縣域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對于縣域財政體制的改革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對縣域內的財政體制進行完善,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并完善縣鄉公共財政體制。第二,針對縣域的財政管理體制進行逐步完善,理順縣、地、省之間的財政關系。
對于縣域財政體制的改革來說,首先要對縣鄉財政體制模式進行完善和推廣。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日程表,實現縣鄉體制模式的全面推行,在這個基礎上對目前比較零亂的縣鄉財政體制進行規范。其次,對于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進行加快。對于預算管理體制的改革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在這個基礎上實行部門預算。針對國庫管理制度進行改革,建立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并實行,此外還要針對政府采購制度進行完善,達到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五)規劃縣域經濟發展道路
通過對縣域經濟發展歷程的分析不難發現,傳統的分散式經濟發展布局已不能滿足當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加強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科學規劃,把縣域工業納入城市生產力布局和規劃體系,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建設,為形成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奠定堅實的基礎。對于縣域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要抓住機遇,彌補自身不足,延伸現有產業鏈,完善產業發展模式,使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地區同步發展,使縣域經濟得到集中發展,確保各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
五、結論
綜上所述,縣域經濟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包括科技教育、人口素質、經濟增長方式等。為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縣域領導首先要重視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轉變傳統的縣域經濟增長方式,采取新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此外還要加強地區文化建設力度,切實有效落實財政體制改革,以此推動縣域經濟的穩定、繁榮和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為中共信宜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