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宇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作為民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家族企業,無論是在促進經濟發展、吸納就業人口方面,還是在對GDP貢獻、企業數量占比方面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家族企業創始人年齡不斷增大,家族企業代際傳承能否順利完成,不僅事關企業自身的發展,更是對地方經濟能否持續、穩定發展的極大考驗。本文將對我國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合理性進行分析研究。
一、我國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合理性分析
理論上講,家族企業通過引進職業經理人模式,可以避免企業經營者管理能力的匱乏,或者一些因為企業本身的局限性無法解決的問題,平衡企業內部競爭的緊張關系,并為企業帶來新鮮空氣等功效。一方面可以使企業運行更具有效率,能更好地解決企業發展帶來的問題,同時職業經理人的人力資本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這本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但是在我國,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發育尚不成熟,職業經理人的發展歷史還不長,職業經理人市場的信用及法律體系不健全,職業經理人市場缺少職業道德規范,大部分職業經理人整體素質不高。社會上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制度還未建立,還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制約職業經理人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沒有完善的機制來評價職業經理人的能力,也沒有建立相應的職業經理人信用能力檔案庫。這種情況下,職業經理人的職業意識和職業操守很難保證。目前我國職業經理人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相應約束機制,導致一些不太成功的案例,如2010年國美集團家族企業所有者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控制權之爭;有的能力不足,面對家族企業提供的職位和薪水誘惑,隱藏自己的缺點,夸大自己的過去取得的業績,騙取企業主的信任,這為日后雙方合作破裂埋下隱患,如蘭州黃河集團就是聘用職業經理人造成財產損失;有的道德缺失,表現為商業泄密、以權謀私、忠誠度低、跳槽頻繁等,如2004年溫州美特斯邦集團副總經理陶衛平、鄧力帶領多名下屬跳槽到競爭對手企業;有的適應性不強,或者難以融入企業文化等,空降兵進入企業后,與原家族企業 管理團隊之間產生沖突,如福耀玻璃兩次引進空降兵都失敗,最后還是選擇子承父業。子承父業的模式可以有效規避職業經理人市場不規范、民營企業法律制度缺失的風險。
目前大多數家族企業都遇到這樣一個艱難的選擇:一方面,企業發展需要管理者的傳承,另一方面,通過引進職業經理人,讓渡并與他人分享經營權又面臨很大的風險。當企業聘用職業經理人時,出現很難找到適合自己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大部分的家族企業難以聘請到既對企業忠誠又有能力的管理人才。其實當前市場上各種專業和管理人才很多,也有很多家族企業需要這種優秀人才,但是目前還很難實現良好的供需對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雖然各種專業的管理人才很多,但是家族企業管理者要將自己辛苦打拼出來的企業交給別人,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兩者之間必須擁有一定的信任,因此,在現實中很多職業經理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家族企業管理者的制約,難以真正地充分發揮自身的才智;二是家族企業管理者即使放下所有的心防接納職業經理人,還可能存在一種可能性導致合作失敗,那就是職業經理人素質低下、中飽私囊、卷款外逃等。家族企業在家族式管理向專業化管理的演變中困難重重,致使家族企業的規模擴展和競爭力提高均受到抑制。在家族企業主與職業經理人博弈中,家族企業主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在家族企業的傳承中往往通過選擇代際傳承而不選擇聘請職業經理人來回避自己所處的劣勢地位。對所有者來講,聘用職業經理人自然會面臨代理成本的問題。在家族成員內部進行代際傳承節約了代理成本,這對于家族企業來說是具有經濟效益的。同時,代際傳承可以規避引入職業經理人帶來的各種風險,所以代際傳承依然是家族企業傳承的主流模式。在中國社會整體信任缺失和法律不健全的現實環境下,家族企業選擇“子承父業”的血緣傳承具有合理性和現實性。據《錢江晚報》聯合浙江省私營(民營)企業協會、浙商研究會共同對民營企業家進行的調查顯示只有22%的企業家考慮過把企業交給職業經理人管理。僅有12%的浙江家族企業的繼任者是從外部招聘的。在代際傳承形式中,由于我國的傳統文化、職業經理人的社會信用約束機制不健全、委托代理風險等原因影響,造成目前我國家族企業最常見的代際傳承形式是“子承父業”。根據有關專家對浙江省家族企業的實證調查發現,其家族企業繼任者中有62.4%是家族內部成員。 這種結果表明了目前子女接班、代際傳承是我國家族企業繼任的主要形式。
綜上所述,家族企業代際傳承模式并不單單是感情上偏 向所致,更重要的是由社會發展、法制環境等多種因素合理性決定的。因此,在中國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推進家族企業順利完成代際的傳承尤為重要,“職業經理人”模式路徑不是家族企業的必須選擇。但是,隨著社會法制的逐步健全、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職業經理市場選擇機制的不斷規范、制度信任的不斷培育,會有更多的家族企業會選擇職業經理人作為經營權的轉移的對象,來推進家族企業的傳承。(作者單位為哈爾濱龍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