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悅 王瑤
近年來,一些企業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環境污染問題,導致了環境的日益惡化,也引發了政府和公眾的重視。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石,必須樹立和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煤炭行業作為我國能源的重要來源之一,對環境的破壞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隨著政府和民眾對于生態環境的日益關注,對煤炭行業環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就應運而生。遺憾的是,現在煤炭行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還存有諸多問題,信息披露的質量難以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一、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理論框架
(一)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定義
正如企業會依法定期發布財務報告向利益相關者公布過去一個會計年度企業的經營成果一樣,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要求企業在符合相關法律法則的前提下,將會計年度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在環境治理方面做出的貢獻和不足等,經過貨幣或非貨幣的形式,通過環境會計報告的方式對外進行披露,公開傳達利給益相關者,方便政府和公眾的監督。
(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
我國目前對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管理比較松散,沒有統一的披露標準,故而企業在進行對外披露時擁有很大的自主性。企業目前披露的內容主要有:企業制定的環境保護計劃、環保計劃的實施情況、企業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對環保相關教育工作的展開、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等。
(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方式
目前學者們認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主要有補充報告和獨立報告兩種方式,企業目前大都采用的是補充報告的方式。補充報告就是將環境會計信息記錄到到財務報告、社會責任報告、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司公告等相關報告中,缺點是信息零散不易收集。優點是操作簡單,披露成本低。獨立報告要求企業將與環境有關活動的信息充分匯總,出具單獨的報告,全面系統的揭示企業的環境活動。缺點是披露成本高、操作難度大,優點是便于利益相關者獲取信息。
(四)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制度體系
我國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建設相較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發展較晚,目前還處于建設時期。財政部、證監會和環保部作為體系建設的三大支柱,應通力合作共同建設和完善信息披露體系。財政部作為會計準則的制訂方,主要負責編制環境會計準則,量化企業環境活動;環保部通過制訂企業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規定企業在進行某些特殊活動時必須進行環境信息披露;證監會則通過規定上市公司進行強制性披露,來監督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情況。
二、煤炭行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
煤炭行業是環保部規定的16類重污染行業之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十分嚴重,煤炭行業的環境治理問題也引起了政府和公眾的關注。然而煤炭行業關于環境信息的披露差強人意,除了被強制要求進行披露的部分外,企業主動進行披露的內容很少,只在社會責任報告中簡單提及,遠遠不能滿足相關利益者的環境信息需求。
三、煤炭行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問題淺析
(一)披露形式缺乏規范性
由于我國關于環境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國內目前對于會計信息的披露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范式,導致企業在披露形式的選擇上具有較大的自主性。目前煤炭企業主要以補充報告的形式進行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但在招股說明書、社會責任報告中也會有相關的環境非財務信息的說明,在年報的附注中也會有環境財務信息的說明。環境會計披露的信息零散,不僅增加了企業重復披露的成本,也對報告的使用者獲取充分完整的信息造成了困難。
(二)披露內容不充分
通過對煤炭行業上市公司相關披露報告進行剖析,不難得出企業定量分析的資料很少,大部分是文字性描述,且內容空泛的結論。一份好的環境會計信息報告應該以貨幣和非貨幣形式對企業與環境有關的活動進行反映,企業應對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環境收益等會計要素信息進行完整充分的披露。然而事實上絕大多數企業的報表中缺乏專門的環境會計科目,環境會計信息通常只在報表附注中反應。另外對于環境會計的非財務信息,只有文字性的敘述,沒有數據的支撐,很難令人信服。
(三)環境信息披露主動性不足
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進行日常經營活動的,故而企業對反映了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財務信息十分重視,而對于難以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環境會計就缺乏重視了,這也不難理解企業為何會對環境信息披露主動性不足。目前煤炭行業的信息披露除了證監會、環保部要求的強制性披露外,只有少部分企業通過社會責任報告主動披露企業與環境相關的信息,且披露內容大多是積極的、正面的,使公眾很難對企業進行的與環境相關的活動有全面的認知。
(四)缺乏會計信息披露監管體系
我國到現在為止對于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問題沒有成立專門的監管組織。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只在社會責任報告、招股說明書等進行列示,而非單獨列報,說明環境信息沒有被企業放在重要的地位,也說明國家目前對于環境信息披露缺乏足夠的重視。寬松的監管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企業進行象征性披露和虛假披露。
四、改善煤炭行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幾點建議
(一)規范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形式
環境會計的披露形式主要有補充報告和獨立報告兩種,但由于單獨出具獨立報告比較復雜、操作難度大,目前煤炭行業大都采取補充報告的形式進行披露。作者認為,雖然獨立報告較難編制,但由于環境會計涉及的會計科目少,業務較為簡單,大部分內容為文字性的敘述,故企業可以考慮編制獨立報告。這不僅能滿足利益相關者對于企業環境會計信息完整性、系統性的要求,也能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
(二)明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
煤炭行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主要涉及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因為財務信息可以直觀地反映出企業在與環境有關的活動中的投入和結果,更應該引起企業和利益相關者的重視。這部分量化信息的披露可以直接依據會計準則進行編制,這就要求財政部在制定會計準則時要更加關注環境會計,能根據不同行業特點編制會計科目,讓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內容更完整、更可靠。
對于非財務信息,目前沒有統一的披露標準,導致企業進行對外披露時常常僅披露對自己有利的信息,隱藏不足之處。相關部門應制定詳細的披露內容標準指南,增加強制性披露內容,減少企業再進行披露時的自主權,使披露內容更真實完整。
(三)增強企業環保意識,提高信息披露主動性
進行信息披露的主體是企業,如果企業不重視環保方面的工作,對環境信息披露敷衍了事,就很容易導致披露的質量不佳。首先,要讓管理層意識到環保工作的重要程度。近些年煤炭行業整體發展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煤炭生產過程對環境的污染嚴重,使得國家轉而尋找更清潔的能源。如果企業能增加對改良排污技術等環保方面的投入,并將其完整地進行披露,無疑可以改善公眾和投資者對煤炭行業的觀感,這對于整個煤炭行業的發展是利好的。其次,要培養員工的環保意識,只有真正意識到環境是與個人息息相關、與企業和諧發展的,才能做到真正重視環保工作。可以通過開展講座、培訓等方式加強環保思想建設,并通過信息披露將企業在環保方面做出的努力呈現在大眾面前。
(四)完善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體系
首先,要加強政府的監管力度,可以由環保部牽頭,設立專門的監管組織,一方面盡快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法律規范,另一方面,可以對重污染企業進行重點關注。可以將環保監管權下放到地方政府,根據注冊地或實際經營地進行分區管轄,將污染指標與政府績效掛鉤,督促地方政府進行嚴格管理。
其次,要強化煤炭行業協會的自我監管。可以建立獎懲制度,對于環境信息披露質量高的企業在公開表彰的同時給予保費用補貼。對于那些披露不及時、不真實的企業進行通報批評并進行相應處罰,設置環保“黑名單”定期向社會公示。
最后,要發揮出審計的職能。煤炭企業大多為國有企業,因此與第三方審計相比,政府審計更為關鍵。政府審計的重點在于環保補貼的使用是否合理,而不是使用的效果如何。因此,政府審計需要轉變審計重點,將審計重心放在企業開展環保工作的效益上,切實發揮出審計的職能。(作者單位為天津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