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連 姚國輝
近年來,全國各地通過開展農村集體“清產核資”,推進村務財務公開等一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農村“三資”管理混亂問題,促進了農村“三資”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推進了基層民主和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但是隨著我國相關政策的變化及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出現了更多新情況、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對構筑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體系進行創新,探索建立與農村實際情況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和實施細則。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大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的農村與我們國家農村的組織形式相差比較大,因而國外有關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方面的研究及資料比較少。國外對于財務管理、控制方面的研究大致分為下面三個階段:(1)財務管理及控制思想的啟蒙(2)提出財務控制理論(3)財務控制理論的發展成熟;
二、國內研究現狀
當前,國內有關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國內關于村帳鄉(鎮)代管的研究動態
狄凱、萬文翔(2008)認為湖北省的農村會計委托代理制度即“村帳鄉(鎮)代管”,對加強村集體資金管理,提高農村會計工作質量,避免農村集體資產受到侵害以及農村反腐倡廉工作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何振豪(2011)認為“村帳鎮管”對于規范村級經濟活動、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都是很好的嘗試。隨著農業稅收取消,鄉鎮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需要繼續堅持和完善這一方式。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此工作,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制度建設、操作規范、人員配置、防范風險等多方面努力,達到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工作,促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確保農村村務有序運轉。
(二)國內關于村務公開的研究動態
楊翠萍,徐增陽(2006)認為“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實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問題,主要有工作組織不健全、執行部門責任不清、基層干部群眾態度不積極、重形式輕實施及缺乏監督等。他們認為,必須健全相關的制度,加強教育宣傳,強化組織建設,才能提高“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的實效性。郝麗霞(2011)認為實行財務公開制度是在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更有利于農村的改革與發展。通過對當前村務公開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她認為要想長久有效的保證財務公開制度的實施,就必須建立由組織保障機制、制度保障機制、考核評價保障機制、監督保障機制及法律保障機制等組成的全面的保障體系。梁東興(2011)認為現有的治理村務公開及民主管理“難點村”,的機制,其現實推動力有限,容易使具體承辦者遇到主客體混同的尷尬,難以形成村級民主治理長效機制。為加強“難點村”治理,爭創黨風廉政建設示范縣,湖北省通山縣將村級民主治理工作交由縣紀委負責組織實施。此做法雖然因為缺乏理論提升而顯得十分粗糙,卻是在制度上的創新,并且己在實踐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國內關于“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的研究動態
李曉云(2010)認為,針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在建章立制、登記造冊、流轉處置、核算管理等環節都存在著明顯的缺失與遺漏。農村集體所有的資產,經過土改、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多階段的變動,村級土地(包括耕地、林地、水面、荒灘荒地、建筑用地等)、生物資產、公益性生活生產設施等基本沒有進行登記造冊,也沒有列入村集體帳進行核算管理,對此絕大部分村都是一筆糊涂賬。 安徽省紀委、監察廳的調研報告(2011)表明,我國農村集體“三資“運營的情況,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效益低、流失嚴重,流轉不規范、處置不規范等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和不斷蔓延,村集體成員對村集體的感情受到了嚴重挫傷,黨群干群關系與農村的和諧穩定也直接受到了損害。馬金榮(2012)認為當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有以下問題:1、農村“三資”十分復雜,難以全面管理;2、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不規范;3、“三資”臺賬管理有缺陷;4、合同簽訂不完善。解決這些問題,要做到建立健全機制制度、嚴格程序、摸清底子健全臺賬、嚴格實行民主決策等,從而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
三、研究評述
農村集體“三資”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都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但由于制度原因,國外關于農村“三資”管理的研究不多,其管理模式大都參照企業會計制度的管理模式,對于我國的借鑒作用比較有限。國內主要是圍繞村賬鄉(鎮)代理、村務公開、農村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等方面進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從國內研究可以看出,當前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研究,還存在重理論分析、輕實證分析的問題。因此,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設計一套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作者單位為萍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