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梅輝
稅收是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稅收分權政策應運而生,新政策的出現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如何更好的利用稅收分權的激勵效應促進中國的經濟增長,是現今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從中國采取稅收分權制度入手,分析了中國稅收分權的內涵和意義,立足于中國稅收分權所存在的問題,從而在意識到問題所在的基礎上進行正向的激勵,提升稅收分權的激勵效應,從而加快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使中國能夠以經濟強國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一、中國稅收分權的內涵和意義
在中國,稅收制度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隨著中國的發展,稅收制度也逐漸發生了變化。自建國以來,中國稅收制度的變遷包含幾個階段: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中央集權的稅收制度,在這個階段中央政府在中國的稅收體制中占據主導地位,地方將所有的稅收所得全部上交給國家,構成中央財政的核心部分,但這個階段中國的經濟發展遲緩,一方面是因為發生的“左傾錯誤主義”事件,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中國中央政府在稅收上的高度集權導致地方領導人缺乏提升經濟效益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地方包干稅收制度,但是這并沒有從根本上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政府和中央在稅收方面仍占有較大的主導權;1994年,中國的稅收開始實行分稅制改革,即所謂的稅收分權制度,開啟了稅收分權的新階段。
稅收分權制度中,中國在中央和各級地方部門均設置了獨立的稅收機構即國稅局和地稅局,在稅收分權制度實行的過程中,中央和地方部門都具有一定的稅收收入,通過調控中央稅收收入和地方稅收收入的比例占額,從而將加大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制度,促進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在中國,稅收分權制度的實施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稅收分權制度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在中國的政府劃分中機構繁多,大到省市,小到村鎮街道,這些機構的設立反映了中國的全責分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當代制度的透明化。稅收分權制度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較為成功的稅收制度,稅收分權制度的實行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首先,地方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省市經濟,同時也是構成中國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早起的稅收制度中,地方要將稅收所得全部上交給國家,再通過國家下撥稅收來得到發展的財政收入,這樣以來,地方得到的財政較少,地方領導發展地方經濟的動力不足。而在稅收分權制度下,地方稅收稅收收入上交國家和留在地方的份額可以協商,一方面能夠調動地方領導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能夠調動地方實體經濟的發展,調動地方人民發家致富的積極性。其次,在稅收分權制度下,地方可以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征稅,來引導和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地方可以根據自身經濟的發展來進行稅收,確定不同產業的稅收額度,增強了地方的征稅積極性,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調控地方經濟的發展,提升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稅收分權制度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前文提及到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國家的整體稅收,在早前的中央集權制稅收制度下,盡管中央政府能夠得到整個國家的財政稅收,但不可避免的是過于集權使得地方稅收部門缺乏征稅的積極性,會對一些逃稅漏稅的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利于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稅收分權制度下,為了讓自己和地方人民過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各地方領導人和相關機構都會致力于地方的經濟發展,地方經濟得到發展后,其稅收收入就會增加,進而增加中央的稅收收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稅收分權制度的實行將地方稅收的權力下放到各個地方,會使中國的稅收政策更加的透明化,透明化的納稅政策能夠激勵地方公司和其他經濟實體的發展,進而推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增加國家的稅收收入和財政收入。
二、中國稅收分權所存在的問題
(一)同級政府之間出現的不良競爭不利于和諧中國的建設
在稅收分權制度下,中央稅收部門逐步將稅收的立法權下方到地方,缺乏了一定的集權管理,這樣以來就會造成同級政府之間出現不良競爭,不利于建設和諧社會和和諧中國。一方面,當把稅收的立法權完全下放到地方時,地方稅收部門負責人本著全心全意促進本地方經濟發展的原則,設置的法律法規會給其他地方尤其是優勢產業相似地方的經濟帶來阻礙,導致不利于建設和諧社會。另一方面,當地方稅收部門享有完全的稅收立法權的時候,為了自身的政治業績,其在制定法律法規的時候也會產生私信,致力于優勢產業經濟的發展,這樣就會導致地方人民的貧富差距過大,在人民中會出現抱怨、沖突甚至暴亂等過激行為,不利于建設和諧地方,更何談和諧社會、和諧中國。
(二)不同地域稅收分權制度產生了不同效果
不同地域的物質文化差異和物產資源差異過大,導致稅收分權制度在不同地域產生了不同的效應,有激勵效應,也有消極效應。一方面,部分地方稅收部門負責人無法意識到地域不同,稅收分權制度也應該不同的問題,不經思索便直接借鑒其他地方成熟的稅收分權制度,這樣一來非但不會促進本地方經濟的發展,甚至會使本地方的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另一方面,中央稅收機構對不同地域差異的認識不到位,導致其在對地方稅收部門引導的時候會選擇“一刀切”,“一刀切”形式的稅收分權制度,最終會導致部分地方的經濟出現了增長的趨勢,部分地方的經濟停滯不前,最終導致中國的經濟發展出現失衡的現象,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差距過大。
三、提升稅收分權激勵效應,助力中國經濟增長
(一)中央稅收機構要敢于放權,更要適當集權
在稅收分權制度下,中央機構和地方稅收部門要權責分明,中央機構在處理地方稅收實務的過程中要敢于放權,為了整個國家的發展,中央機構更要做到適當的集權。首先,中國地域遼闊,每個地方都有其賴以生存的物質文化,有其優秀的歷史,更有其豐富的物產資源,在地方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地方稅收相關部門應該具有更強的話語權,地方部門更能夠抓住機遇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中央機構敢于放權,將地方稅收的立法權交予地方稅收部門,不搞全中國“一刀切”的模式,更好的發揮稅收分權制度的優越性。其次,中央機構要敢于將稅收過程中存在的稅收問題事件交予地方的稅收部門,讓地方稅收部門享有一定的執法權,只有這樣,地方稅收部門才能夠樹立足夠的威信,地方稅收部門與地方公司和其他經濟實體的聯系更為密切,只有稅收部門具有足夠威信的時候,才能夠更好地開展地方的稅收工作,從而實現地方經濟的宏觀調控,助力于地方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再者,中央機構要適當的集權,諸如稅收司法權。中央機構要牢牢掌握稅收司法權,從而為不同的地方或地域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避免不良競爭的出現。一方面,司法權的集權可以保證中央機構在稅收分權制度實行過程中的主要地位,另一方面,司法權的集權能夠讓地方在自行建立稅收法律法規的過程中能夠有據可依,而不是不顧一切的隨意立法,最終導致中國市場經濟的不穩定、不平衡發展。因此,中央稅收部門要敢于適當放權,更要學會適當集權。
(二)地方稅收部門要敢于改革,更要善于改革
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需要無數人探索和實踐的過程。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的稅收制度經過了多次改革,現今常用的稅收分權制度也尚未成熟,在其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中仍要經歷數次改革,才能真正的適應中國國情,給不同地域的經濟帶來激勵效應。這個改革的過程需要每個地方稅收部門的探索和踐行,地方稅收部門要敢于改革,更要善于改革。首先,地方部門要能夠根據地方本身的實際情況作出改革的方針和策略,在享受到改革成果的時候不能停滯不前,要敢于改革,繼續尋找適合本地方經濟發展的稅收策略。其次,各地方相關部門和負責人應該加強與其他地方稅收部門和負責人的溝通,積極從其他地方獲取成功的經驗,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有策略的進行稅收改革,就像中國引進馬克思主義又在中國的實際發展過程中應用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一樣,地方稅收部門相關負責人要善于總結,敢于借鑒其他地方的改革經驗進行改革,但不能直接將其他地方的改革方針和策略直接引進,避免本地方的經濟出現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再者,地方稅收部門在稅收制度改革的過程中要加大專業人士的投入量,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投入量,大學生和研究生剛剛畢業,具有滿腔的報國熱血,很樂意為了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加之剛剛畢業的學生對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及時關注其他地方稅收制度的改革進程和改革結果,也對國外的稅收體制有一定的了解,從而能夠更好的為提升中國稅收分權制度的激勵效應獻計獻策,助力于地方和中國經濟的發展。
(三)大學生要抓住機遇,為祖國的建設出力
稅收分權制度的實行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大學生要響應政府的號召,在政府想大力提升稅收分權制度激勵效應的過程中,抓住機遇,為祖國的建設出力。一方面,稅收相關專業大學生在校期間要認真學習,將稅收的相關知識攬入囊中,為將來從事稅收行業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在校大學生要及時關注國內外稅收制度的動向,并積極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身邊的同學和教師進行討論,從而集思廣益,為自己從事稅收行業開拓新的思路。
四、結語
隨著中國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比越來越大,如何通過調節稅收政策更好的調控中國的經濟發展成為中國財政部門工作的重心。稅收分權制度的實行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在其實踐的過程中也存在問題,為了使稅收分權制度更好地適應和帶動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中央稅收機構和地方稅收部門進現有稅收分權制度進行改革,同時還需要稅收專業大學生在校期間努力學習,做好為祖國稅收制度獻計獻策的打算。只有這樣,中國的稅收制度才能加快中國經濟增長的步伐,進而保證政府足夠的財政收入,從而更好地造福于社會,造福于人民。(作者單位為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