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瑾瑾
我國眾多資源浪費和各種能源消耗現象日益嚴重的今天,低碳經濟以綠色健康經濟為標簽,迅速成為企業新型戰略體系的關鍵。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企業發展遭遇瓶頸。而低碳經濟是企業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對低碳經濟下企業環境會計發展的探究刻不容緩。
一、企業環境會計現狀
實際上,現階段法律并沒有要求所有企業全面實施環境會計核算,并且我國在環境會計領域的研究理論尚不成熟。結合成本效益原則,在環境會計信息供給和需求不平衡的現實條件下,會計信息的獲取不能超過其給企業帶來的價值收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關信息是會計的基本職責,會計界學者和相關準則編制者應當認識到相應責任,促進傳統會計理論的變革,使企業的經濟活力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并著力改善環境,節能減排。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會議上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維持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千秋萬代的事業。特別針對我國的經濟結構,重工業企業在我國的經濟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包括中國石油化工、中國石油天然氣、中國五礦企業在內的大型重工業企業,常年位于世界500強企業前端,為我國經濟增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目前在我國實施環境企業會計,加強控制環境污染是非常必要的。
我國環境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處于強制性執行階段。研究表明大型企業和成長型企業傾向于披露利好的環境信息,披露內容具有片面性,不客觀性,缺乏有用性、相關性和完整性。另外,我國碳能源的利用率低,傳統核算方法中的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高碳化。很多上市公司缺乏低碳發展觀念,違背國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發展不具有可持續性。從宏觀角度分析,全球的碳交易市場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以低碳作為動力推動企業的綠色發展是一個大國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從微觀角度分析,加強環境會計建設實施低碳化財務管理是企業結構優化和持續成長的內在要求。
二、企業環境會計發展分析
環境損益賬戶(EP&LA)是上世紀90年代產生的,它基于經濟績效和公司帶來的環境成本,來計算經營活動對環境影響的可衡量貨幣價值。2011年puma公司建立環境損益賬戶,該公司是首個用具體經濟價值去表示環境資源對整個價值鏈上業務活動的收益和損耗額。以具體的貨幣數值衡量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統一企業披露相關信息口徑,增強企業對環境會計關注度和社會環保意識。目前我國對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實務處理仍舊不規范、不完整,沒有形成統一的披露口徑,環境會計體系和結構有待優化和改善。相關學者應盡快制定環境會計準則,建立企業環境信息的數據庫,規范資源使用,加強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和審計等各方面準則。
荷蘭環境部規定了本國大型企業編制環境報告的強制性制度,強制企業披露環境信息;歐共體國家環境部長會議通過并發布了“環境管理與審計計劃(EMAS)”,EMAS被認為是有關環境管理體系的第一項國際性標準。我國政府應在《會計法》中設置相關條例,使環境會計充分發揮核算反映、管理監督的職能。但我國地域廣闊,資源環境差別大,同時面臨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匱乏,浪費現象嚴重。所以,建立健全適合我國當前發展時期的環境會計核算方法和結構體系勢在必行。
我國傳統重工業企業規模大,石油化工、鋼鐵、火力發電、煤炭行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作為環境敏感型企業,同時又位于我國上市企業領導地位,本應該加強企業內部建設,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但是我國公布環境報告的企業很少。并且披露信息不完整,只披露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環保信息,忽視嚴重的環境破壞現狀,沒有社會責任感和企業尊嚴。構建企業碳財務戰略體系,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企業升級轉型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環境會計的發展新方向。
三、結語
全球性保護環境、低碳經濟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環境會計的發展革新是企業屹立于先進行業之林的關鍵。必須要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與互聯網、大數據捆綁在一起,利用低碳財務戰略真實反映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監督控制企業環境風險,實現環境會計不斷地發展與完善。(作者單位為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